试论和声语言的形式结构
本文关键词:试论和声语言的形式结构
【摘要】: 和声作为多声部音乐发展历史中的技术现象,有其自身发展和衍变的轨迹。和声写作既然是一种“写作”,是一套完善的语法体系,必然有其自身的语法逻辑。音乐的语法逻辑植根于乐音的组织结构之中,不同的乐音组织,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构成不同的写作方法与不同的音乐风格。 本文拟从和声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乐音体系着手,把在和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通过音组织的完善以及音乐构成方式的变化所逐步积累起来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总结和归纳,试图揭示存在于和声现象中的一个普遍性原理—语言性,并以此作为研究和声写作方法的基础,使和声的写作与创作实践得到更紧密的结合。
【关键词】:和声 语言性 结构功能 逻辑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1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7
- 第一章 和声的定义及其形式范畴7-17
- 第一节 和声的定义7-13
- 第二节 乐音体系的形式范畴13-17
- 一、音律、音程与音阶13-15
- 二、调式与调性15-17
- 第二章 和声语言法则的形成17-45
- 第一节 调式体系17-30
- 一、单声部音乐的语言性特征—乐音的结构功能17-20
- 二、二声部音乐的语言性特征—音程的结构与节奏功能20-27
- (一) 音程的产生及其结构功能20-26
- (二) 音程的节奏功能26-27
- 三、三声部与四声部音乐中语言性特征的发展27-30
- (一) 音程范围的扩展27-28
- (二) 和弦的萌芽28
- (三) 现代和声思维的萌芽28-30
- 第二节 调性体系30-45
- 一、调性体系的特征—半音倾向与导音意识30-34
- 二、语法材料的发展34-37
- 三、欧洲音乐语言的融汇37-40
- 四、和弦概念的形成与大、小调式的确立40-41
- 五、主调织体的最终确立41-43
- 六、调性理论的确立43-45
- 第三章 和声语言功能的具体体现45-63
- 一、和声与结构45-56
- (一) 和弦的结构功能45-48
- (二) 调性的结构功能48-56
- 二、和声的逻辑56-58
- 三、和声与层次58
- 四、和声与节奏58-63
- 结语63-67
- 参考文献67-68
- 致谢68-6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浅析肖邦艺术歌曲的内在风格特征——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程炳杰;;欧洲合唱美学范式从古典到浪漫的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陈育德;;生态美学与“美的规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许芳;;古希腊造型艺术及其具有永恒之美的原因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华文健;;论维也纳古典乐派对交响曲的贡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7 闫娟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歌剧的杰出代表—普契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张红霞;肖俊俊;;古希腊声乐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王娟;;论瓦格纳音乐剧中的社会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10 杨芳;;结合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谈谈德彪西音乐的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春梅;;佤族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5 杨利民;;内蒙古动漫产业的文化资源及发展取向[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6 李树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8 马东风;;中国原始音乐教育的意识与形态[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李延超;;原生态民族舞蹈阿细跳月文化品牌的建立及其引发的思考[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朱媛;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阎颢莹;门德尔松钢琴音乐的多元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丽丽;社火脸谱艺术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晏文;黎英海歌曲选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薛芳芳;秦汉服饰制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熊焱;米约双钢琴作品《胆小鬼》本体分析与演奏技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武旭峰;山东省临沂市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艳艳;侗族鼓楼艺术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陈曦;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舞考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72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872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