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怎么看、看什么——摄影语言现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看……怎么看、看什么——摄影语言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图像世界 视觉之思 本源 终极性 领会 纪实性 表现性 观看先于语言 悬置 实事本身 本质直观
【摘要】: 摄影自诞生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被人们视为绘画的仆人。其主要原因是所用的理论,除了有限的技术理论,艺术理论、图像构成形式皆从绘画中借用或借鉴过来,属形而下的关系。当我们翻阅摄影理论时,除了少量论述摄影本质语言之外,大多是为技术而技术的理论。看上去就是一技工书或技术使用手册的细则。直到上世纪中期,以美国文艺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论摄影》(1977年)被认为是一部迄今为止对于摄影这个文化现象所作出的最为深入的评论。对摄影语言本质的探讨才初露端倪。好在当下有相当一些摄影家或摄影艺术家都以回到摄影语言现象本源上来探讨。摄影机则是表达的工具,就如布列松所言:“相机对我来说是个速写本。”就如画家的笔、雕刻家的刀。本文通过摄影艺术实践中最本质的看的探讨,以现象学的理论为依据,以现象学的方法来揭示摄影语言现象独有的特性。同时指明了如何更有效的切近这一语言本质,并用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我们的世界。
【关键词】:图像世界 视觉之思 本源 终极性 领会 纪实性 表现性 观看先于语言 悬置 实事本身 本质直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40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7
- 引言7-8
- 一、从摄影分类说起8-9
- 二、看……怎么看与看什么在不同摄影分类中的立场9-11
- 三、摄影分类的标准及对摄影看的影响11-15
- (一) 纪实性摄影的看……怎么看、看什么12-14
- (二) 非纪实类摄影即表现性摄影的看……怎么看、看什么14-15
- 四、对摄影看……怎么看、看什么的反思15-21
- (一) 纯粹的看——现象学对摄影看的影响16-17
- (二) 胡塞尔现象学中对摄影具有直接影响的三个观点17-21
- 五、结语21-22
- 致谢22-23
- 注释23-24
- 参考文献2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李云飞;;从纯粹自我到习性自我——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引导动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宋彩琴;;“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杨思杰;;广告专业摄影教学方法初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程平;岑淳;;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转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焦宝乾;;法律意义世界的进入与困惑——谢晖著《法律的意义追问》读后[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8 杨军;;现象学潮流中的意向性思想[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马吉芬;;现象学视阈下“世界”和“家”内涵的演进——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阿伦特[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10 韩鹏云;;“主体间性”视域中的行政关系理论维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吴国林;王彩虹;张小玲;;产业及其哲学问题[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陈凡;傅畅梅;;“装置范式论”研究纲领的内在逻辑演进[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兰芳;;徐州汉画像石视觉图像的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7 沈梦岑;;中国元素与场所精神的“博弈”——从苏州城市公共设施到苏州博物馆到拙政园[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李艳;;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超市销售体系下的包装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9 姜梅;姜涛;;基于现象学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武汉首义——蛇山地区为研究对象[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策;;“事实”概念的认知与逻辑重建[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6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艳艳;浅谈我对中国画民族性的认识[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琦;论绘画写生中的创作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佳佳;用视觉形态语义解读设计思维创意[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选朝;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辛丽霞;视觉文化视野下《良友》画报的图像叙事分析[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9 柴柯;视觉艺术形式效能心理分析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高妮妮;贡布里希的视觉艺术观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63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1063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