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论悲剧性新闻摄影的丑

发布时间:2017-10-24 13:13

  本文关键词:论悲剧性新闻摄影的丑


  更多相关文章: 悲剧 新闻摄影 审美


【摘要】:悲剧摄影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摄影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对悲剧的关注和报道充分显示了新闻记者和媒体的人文主义关怀,同时也为建构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提供了有力的舆论导向。如何表现悲剧中出现的这种生活丑,如何将这种丑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要求我们的媒体和记者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选择恰当的表现方式,避免在新闻传播中出现丑的形式及丑的手段的再次传播。同时,我们的媒体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及新闻摄影担负着的传播美的使命,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形象特长,在将悲剧展现在读者面前时,使人看到一种人性的闪光。 新闻传播是个互动的过程,记者对事物的认识来源于社会群体意识,但也会反作用于社会意识。这是个去粗取精的过程,需要记者和媒体对那些不符合读者审美心理的画面严格把关。展现悲剧中的丑不是为了给读者带来感官上的刺激,而是要带给他们一种情感的宣泄和灵魂的震撼,体现一种“悲剧美”。 本文在对当代新闻摄影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了有关负面信息报道的研究成果进行探讨,分析了存在于悲剧性新闻摄影中的一些弊端,并从新闻审美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对悲剧事件进行报道应具备哪些正确的观念、如何运用恰当的表现方法拍摄悲剧新闻、如何在宏观上对悲剧新闻报道给予引导和控制等问题。论文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引言。提出悲剧性新闻摄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造成新闻丑的原因。 第二部分:悲剧及丑的辨析。对生活悲剧和美学悲剧及悲剧艺术进行了划分。对丑及其与悲剧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第三部分:丑在悲剧性新闻摄影中的双重效应。运用系统的、辨证的观点指出生活丑在新闻信息中虽然具有必要性,但如果传者环节失控就会导致丑的再度传播。 WP=4 第四部分:报道悲剧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出媒体和记者在悲剧性新闻摄影中应持有的正确的悲剧观念和新闻审美观。 第五部分:对悲剧性新闻摄影中新闻丑的规避。提出在具体操作中运用正确的方式和手段来避免新闻丑的出现。 第六部分:读者对悲剧和丑的审视。从读者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论述了生活丑与悲剧美的转化。 最后对文章进行了简单总结。
【关键词】:悲剧 新闻摄影 审美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J419.1
【目录】:
  • 摘 要3-5
  • Abstract5-7
  • 引 言7-9
  • 1 悲剧及丑的辨析9-16
  • 1.1 “悲剧”辨析9-11
  • 1.2 “丑”的辨析11-16
  • 2 丑在悲剧性新闻摄影中的双重效应16-31
  • 2.1 生活丑在整个视觉信息系统中的必要性16-20
  • 2.2 生活丑在新闻摄影中的积极作用20-22
  • 2.3 悲剧与丑的不恰当表现--“新闻丑”带来的消极影响22-31
  • 3 报道悲剧要有正确的价值观31-39
  • 3.1 崇美向善的悲剧观31-33
  • 3.2 正确的新闻摄影审美价值观33-36
  • 3.3 正确的责任道德观36-39
  • 4 对悲剧性新闻摄影中新闻丑的规避39-45
  • 4.1 媒体的引导与控制39-40
  • 4.2 传者与社会群体的审丑意识互动40-41
  • 4.3 运用恰当的拍摄技巧41-45
  • 5 读者对悲剧及丑的审视45-49
  • 5.1 读者对悲剧的审美期待45-47
  • 5.2 生活丑的接受与悲剧美的升腾47-49
  • 结束语49-50
  • 注 释50-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 谢55-56
  • 附 录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宏;浅谈新闻摄影的视觉冲击力[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姜淮超;新闻摄影与公民权利[J];报刊之友;2000年05期

3 江建文;新闻传播的美学思考[J];当代传播;2002年06期

4 张妍,张百宁;刍议媒体的社会责任——对“陈宝莲遗照事件”的反思[J];当代传播;2002年06期

5 阚小琴;是审丑,不是露丑——从审美视角看张艺谋的影片[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万生云;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1年02期

7 胡道立;新闻摄影的审美三态——兼评著名摄影作品《胜利之吻》[J];国际新闻界;2002年05期

8 陈少梅;新闻摄影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9 王咏梅,丁勇;对新闻摄影的美学认识[J];理论观察;2002年03期

10 王洪岳;审丑与否定:现代派文艺的感性学探微[J];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1088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1088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7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