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西方摄影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及其后现代性精神

发布时间:2016-10-07 08:16

  本文关键词:西方摄影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及其后现代性精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师范大学》 2011年

西方摄影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及其后现代性精神

孙莉娜  

【摘要】:自从1839年摄影术诞生之后,它就被人们定义为纪录影像的技术,一直没有获得艺术的地位。直到1902年,“摄影分离派”代表人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从“画意摄影”派发展为“直接摄影”的方式才将摄影术发展为真正的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摄影作为一门艺术,经历了传统摄影艺术、现代主义摄影艺术和后现代主义摄影艺术三大阶段。它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手段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后现代主义摄影艺术表现出鲜明的“反文化”、“反美学”的性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打破思想观念上的权威崇拜,反对艺术上的霸权主义。二、后现代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反对传统的“美”的理念,采取了坚决反对唯美主义的立场。三、后现代主义摄影家们大量运用怪异的东西来象征和喻意心中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四、后现代主义摄影艺术往往采取“以丑为美”,“化丑为美”或“化美为丑”的方式来传达他们的后现代观念。五、打破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疆界,把摄影家所需要的东西,所能利用的东西都融入到摄影之中来。这些反文化、反美学的性质的根源在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精神的“不确定性”;“反对一元化真理观”;解构和颠覆传统的“本质主义”;主张“多元化本质”。它主要是通过解构与象征相融合、反理性的拼贴、戏仿的运用等手段来实践后现代主义摄影的表现特征。 本论文从传统摄影的特点开始梳理,将摄影从技术到艺术的地位的确定;现代主义摄影与后现代主义摄影的关系;传统的摄影艺术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摄影艺术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通过本文的论证,有助于我们看清楚20世纪摄影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摄影艺术的“反文化”、“反艺术”性质及其背后的哲学精神。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409.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导论8-11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8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8-9
  • 三、相关研究综述9-11
  • 一、20世纪摄影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转向11-18
  • (一) 传统摄影艺术向后现代摄影艺术的转向11-15
  • 1、瞬间性12
  • 2、纪实性12-13
  • 3、遵循传统美学的形式美的法则13
  • 4、唯美主义13-15
  • (二) 现代主义摄影与后现代主义摄影的关系15-18
  • 二、后现代主义摄影艺术的"反文化"、"反艺术"性质及其哲学精神18-31
  • (一) 后现代主义摄影的"反文化"、"反艺术"性质18-25
  • (二) 后现代主义摄影艺术的哲学精神25-31
  • 1、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25-27
  • 2、反对一元化真理观27-29
  • 3、解构本质主义——反对下定义29-31
  • 三、西方后现代主义摄影的表现手法31-43
  • (一) 解构与象征的兼容31-36
  • 1、什么是解构与象征31-32
  • 2、运用解构与象征的典范——杰里·尤斯曼的暗房操作32-36
  • (二) 反理性的拼贴36-39
  • 1、拼贴的历史36-37
  • 2、另一种观看世界的表达方式——大卫·霍克尼的摄影拼贴37-39
  • (三) 戏仿的运用39-43
  • 1、戏仿的生产39-40
  • 2、反传统的单挑——辛迪·雪曼的戏仿40-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丹;西方后现代主义摄影艺术对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影响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英;;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哲学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余海棠;中国艺术的后现代状况[J];包装工程;2003年04期

    3 钟敏;郝如冰;;大卫·霍克尼和他的作品[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6期

    4 杨士虎;王小博;;《金色笔记》中的后现代不确定性[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5 李倍雷;“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笔谈讨论(38) 盘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后现代艺术[J];美术;2004年08期

    6 冯民生;“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笔谈讨论(53) 后现代主义对艺术意义与价值的消解[J];美术;2005年10期

    7 杜宁宁;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的几点解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炎冰,严明;“后现代”之概念谱系考辨[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9 汪堂家;德里达与“后现代主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05期

    10 陈后亮;;后现代视野下的戏仿研究——兼谈琳达·哈琴的后现代戏仿观[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操;后现代主义艺术观[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晴;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艺术观[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继谦;对本雅明视觉文化理论中技术与艺术关系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3 周婷;论观念摄影的后现代艺术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燕翔;论超现实主义摄影[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金燕;王芹;;触类为象,合义为征:也谈电影艺术的象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5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包鹏程;《奥德赛》的结构与潜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张鹏飞;;论新生代女性文学的审美情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张倩;;文本·现象·文化——媒介批评视野中的博客写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熊德米;;模糊性法律语言及其翻译[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7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10 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媛;“人肉搜索”——数字媒介狂欢时代的“人的全面延伸”[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莉;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艳艳;人体在广告摄影中的应用及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吴玲;文化全球化影响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周靓;《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苏君;解构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董广辉;吴时敏;;浅析现当代观念摄影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美与时代(中);2011年05期

    2 陈晓任;;后现代思潮中的女性主义摄影[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甘森忠;;仿真:后现代摄影的重要视觉模式[J];文艺研究;2010年03期

    4 万芒;;后现代主义摄影探幽[J];作家;2008年1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葛红刚;后现代主义和中国——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艺术文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J.马什 ,黄书进;后现代主义对理性批判的悖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04期

    2 甫玉龙;世纪大转换时期与政治哲学有关联的神学、哲学体系的转变[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5期

    3 俞胜,李培山,李季萍;论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解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4 朱青生;这是现代艺术[J];美术;2001年04期

    5 曹鹏志;把潜意识显现在绘画的幻象中——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创作特点[J];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03期

    6 姚大志;后现代主义与启蒙[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1期

    7 曾艳兵;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J];台州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萧莎;德里达的文学论与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9 陈世丹;;论《拍卖第49批》中熵、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的迷宫[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1期

    10 邵养德;破译毕加索“神话”——杀死艺术王国里的“弥诺陶洛斯”[J];西北美术;1994年Z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有海;;车刚摄影艺术的纯自然感觉[J];西藏艺术研究;1990年01期

    2 惠怀杰;浅谈摄影艺术的地方特色[J];新闻知识;1994年11期

    3 ;摄下美好瞬间——记广宗县政协委员、金光摄影婚纱影楼总经理侯玉钦[J];乡音;2004年01期

    4 ;你可以感动世界——2008~2009尼康国际摄影大赛作品募集启动[J];照相机;2008年11期

    5 ;第八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征稿启事[J];中国摄影家;2010年07期

    6 ;第八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征稿启事[J];中国摄影家;2010年08期

    7 ;第八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征稿启事[J];中国摄影家;2010年09期

    8 夏乾丰;论摄影艺术的形式美[J];娄底师专学报;1991年03期

    9 徐永祥;简论摄影艺术作品的背景蕴意[J];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10 ;陶俊峰的摄影艺术[J];走向世界;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洁玲;;是语言观念还是记录工具?——浅论摄影艺术的双重性[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2 石少华;;摄影艺术和新闻摄影[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3 萧云集;;思维定势与逆向思维——关于摄影艺术创新的思考[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葛新德;;新闻摄影不是摄影艺术的属类——对新闻摄影学的再认识[A];过程论与新闻摄影——1988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8年

    5 韩荣志;;对新闻摄影和摄影艺术关系的探讨[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6 钟巨治;;新闻摄影不是摄影艺术的一个门类[A];现状、挑战、展望——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3年

    7 齐太平;;发扬我国新闻摄影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8 刘杰敏;;摄影专刊应成为摄影记者的“试验田”[A];思考的相机——第八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米家庆;;关于摄影构图的思考[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10 段成军;;数字技术下的摄影艺术[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英子 实习生 王春和;[N];青海日报;2006年

    2 邓其锋;[N];丽水日报;2007年

    3 记者 黄丽娜;[N];中国摄影报;2007年

    4 彭大利为台湾中华艺术摄影家学会顾问 彭大利;[N];中国艺术报;2009年

    5 记者 方妍;[N];中国摄影报;2009年

    6 崔璀;[N];丽水日报;2007年

    7 邱振刚;[N];中国艺术报;2010年

    8 记者 陈红卫;[N];商洛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李艳红;[N];辽源日报;2007年

    10 崔璀;[N];丽水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萌;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童;摄影艺术独特的审美诉求[D];山东大学;2013年

    2 邵秀婷;摄影艺术中的美感表现语言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3 吴丹;西方后现代主义摄影艺术对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影响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年

    4 李艳绒;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摄影艺术社团的历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王国良;摄影艺术的现代美学意蕴与深层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郝欣;审美直觉观照下的摄影艺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明杰;传统蛋白工艺的研究及其当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D];西安美术学院;2013年

    8 李亦墨;1937-1949解放区摄影艺术风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秦丽;装饰性语言在摄影艺术中的应用与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10 宇倩倩;坚守与创新[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西方摄影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及其后现代性精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2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132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2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