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的图景:一个围绕拟像的后现代主义摄影案例研究
本文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摄影图像 拟像 再现 出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的,以"再现的再现"面貌呈现的后现代主义摄影实践为案例,以该现象背后的后现代主义拟像说为分析对象,探讨这一表面发生在艺术领域,实则直接指向当下社会图像语境与视觉生活的学术议题。本文认为,这种摄影实践在貌似荒诞而激进的外表下,冷峻的审视当今社会对于摄影图像的基本书化共识,为解读其在认知领域扮演的核心文化角色和构筑的世界,提供具有洞悉力的悖论式视角。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post-modernism photographic practice presented in the face of "reappearance" in 1970s as a case study, taking the postmodernism simulacra theory behind the phenomenon as the analysis object. This surface occurs in the field of art, but it points directly to the current social image context and the academic issues of visual lif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kind of photography practice is under the seemingly absurd and radical appeara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re cultural role and the world of construction in the cognitive field, it provides a paradoxical perspective with insight into the basic book consensus on photographic images in today's society.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分类号】:J405
【正文快照】: 在写于20世纪70年代的《论摄影》一书中,作家苏珊·桑塔格感叹道:“摄影对世界的利用,连同其无数的记载现实的产品,已把一切都变得雷同。”[1]桑塔格的感叹,来自于摄影图像作为基本的视觉认知工具,在构筑在当下社会的日常景观上的微妙地位: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观看工具,摄影图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松年;赵强;;历史文化散文写作的本体策略——读王开林的历史文化散文所想到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2 谢燕燕;;真实的假象,假象的真实——论谭恩美《拯救溺水鱼》中的全球传媒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3 米东海;;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的消费趋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许宏香;;仿像的逻辑——波德里亚仿像论的技术与修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5 吴婷婷;;对完美罪行下的现代技术的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6 贺立婷;;浅谈超真实的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7 高字民;;拟像审美反思与当代影视的内容生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廖恒;;先验性的终结与消费社会的美学建构[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10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冰莹;;作为仿像的卡通与作为卡通的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2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3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晓毅;;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现代主义特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韩子仲;;象与像——物象的存在与显现[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6 高字民;;拟像文化批判视域中的中国当代影视创作[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钟秦阳子;;历史·记忆与重构——中国当代绘画中的影像化问题[A];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施虹;开放与展望—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三强;“变相”之美[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荀明俐;从责任的漂浮到责任的重构[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陈多闻;技术使用的哲学探究[D];东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菲;摄影:技术、艺术与文化[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3 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4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虹;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朱婷婷;摄影创作中的时间性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7 李桂艳;消费社会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艺铭;虚拟实践观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创新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祁双;遮蔽与解蔽[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李又芳;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念屏;有关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和思考[J];美术;2004年07期
2 刘远修;使美术更像美术——关于“后现代主义”讨论意义的思索[J];美术;2005年07期
3 黄有迪;后现代游戏说不符合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原则[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4 李建平;浅议西方后现代绘画[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5 曾肃良;;从现代到后现代——论江明贤水墨艺术的形成、特色与多元意涵[J];中国美术馆;2005年07期
6 张景辉;;站在现代与后现代的门槛上——对中国现当代陶艺的文化反思[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03期
7 覃福勇;;西方后现代艺术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影响[J];中国陶瓷;2006年11期
8 张善庆;;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艺术[J];艺术探索;2006年04期
9 李宗英;;后现代状态下的美术课程[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薛震东;杨志;;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设计造型元素与表现方法研究[J];装饰;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耀堂;;中国传统图形如何再生?——也从西方取经,并再理解“后现代主义”[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齐a;;从包装、策划说开去[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王略;;后现代文化中的童话情缘[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小平;;论当代中国油画语言的民族化问题[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5 肖鑫;;“自律”启蒙的迟来与书法大众化背景下的受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谢静;;与美同行——浅谈装饰艺术的内涵[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7 汪燕翎;;关于现代设计中传统境域的思考[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黄群;;造型艺术设计中的自然情结[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陈文武;;对当代艺术与地域美术的思考[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蒲星;;当代油画 繁荣假象后的末落[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玉s铉,
本文编号:1443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1443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