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郎静山“集锦摄影”的中国美学——“六法”失读,谈艺应从“具体艺理”开始

发布时间:2018-02-11 21:46

  本文关键词: 郎静山 中国画 六法 集锦摄影 出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郎静山是上世纪世界级的江苏摄影家,出生于淮阴,成名于大陆,因摄影是中国画意风格史称"集锦摄影",获多种重要奖项于国外。后半身的创作与定居都在台湾,这样重要的摄影家,其画意风格让人津津乐道,但少有全面指导技法上的美学总结,深入探讨"集锦摄影"的画意风格。指出长时间人们对郎老指导法则:中国画历史中"六法"的误读,并阐释了世上真正的"六法"概念。并且指出郎静山对"六法"的理解一向失读,且指出这种失读背后真正深刻的艺术史原因。然后重新阐发,力图真正揭示出,郎静山作品风格背后的指导原则。并从"六法"失读中,阐释"集锦摄影"是取法哪些中国画原素。对中国摄影界提出看法,从郎静山身上寻找出对中国摄影界深刻的启示意义,并不局限于只是对郎老作品风格的解读而已。
[Abstract]:In 0th century, Lang Jingshan, a world-class Jiangsu photographer, was born in Huaiyin and became famous in the mainland. Because photography is a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style, he has won many important awards abroad. The latter half of the body was created and settled in Taiwan. Such an important photographer has a painting style that people love to talk about, but there are few comprehensive aesthetic summaries that guide the techniques. Discussing deeply the style of painting meaning of "Panjin Photography". Pointing out that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Lang Lao for a long time is the misreading of "six method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It also explains the real concept of the "six methods" in the world, and points out that Lang Jingshan's understanding of the "six methods" has always been unread, and points out the real and profound reasons for the art history behind this kind of missing reading. The guiding principles behind the style of Lang Jingshan's works. From the lost reading of "six methods", this paper explains which elements of Chinese painting are taken from the "Panorama Photography", and puts forward his views on the Chinese photography circles. Looking for the profound enlightenment to Chinese photography from Lang Jingshan is not limit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yle of Lang Jingshan's works.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J401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荣军;郎静山之摄影观[D];东华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汪标;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可为世界“金规则”[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陈虹;;试论《周易》的美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李华华;;人间佛教视阈中的“生产化”与“学术化”——巨赞佛教改革思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杨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雷汉卿;;语文辞书收词释义漏略禅籍新义例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陶泽慧;;回译的评估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玉勤;;《画语录》:绘画意境论之集大成者[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王南;;明十三陵规划设计的象征含义与意境追求[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马建春;;“识宝回回”与中国珠宝业的发展[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8 金松姬;;张衡赋与庄子的自适思想[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9 李应龙;;文化美学视野与中西方古典美学批判[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10 赵轶峰;;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瑜;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正红;;论“六法”与“写意精神”[J];美术观察;2005年12期

2 王晖;;浅释中国画之气韵生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1期

3 杨文捷;;如何欣赏中国画[J];大舞台;2010年08期

4 连冕;“气韵腔”“雅壮调”——中国画“六法”俗变[J];艺术·生活;2005年02期

5 江心;;我以迹象论六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6 解均;;“六法”与中国画鉴赏[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年12期

7 施立华;喝“倒采”[J];美术;1962年05期

8 马威;;浅谈中国画的意境表现[J];艺苑;2009年10期

9 林维;;从“技”入“道”——中国画“六法”之再认识[J];福建艺术;2008年04期

10 周逢俊;;中国画的“韵”[J];艺术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鸿增;;中国画审美流向两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黄鸿仪;;漫议“中国画画家”[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叶青;;论中国画写实传统的基本特征[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波;;浅谈中国画的线[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5 丁凯;李锋;;“初中美术——中国画欣赏”课件的设计说明[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6 周积寅;;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制高点”[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7 张尔宾;;中国画个性化创作的再认识[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徐卫;;从中国画意象形态演变看当代中国画发展态势[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9 庸非;;探讨漫画中线的运用[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10 沈鹏;;以真为美——《徐庶之西域写生》代序[A];杜牧文学成就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迎春;对中国画品评标准的思考[N];今日信息报;2006年

2 上海中国画院执行院长 施大畏;生活·精神·主旋律[N];美术报;2003年

3 刘玉社;中国画应在多样发展中创新[N];光明日报;2006年

4 岳海波;多元:中国画的发展方向[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关文;春秋二十载 笔墨绘真情[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柯琦;中国画笔墨随想[N];光明日报;2004年

7 宋文京;塑形在手传神乃心[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林声;论中国画及中国画题画诗的民族特色[N];辽宁日报;2006年

9 王爱红;心清远峰出[N];文艺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晓阳;王西京和西安中国画院的2007年[N];陕西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蓝;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D];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

2 赵欣歌;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龚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观念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4 金哲弘;倪瓒山水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5 华天雪;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6 张伟平;民族绘画之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李正寿;谢赫“六法”对朝鲜时代文人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3年

8 金贤淑;古代中韩设色人物画及其比较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9 查律;“象”与“笔墨”[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10 张捷;反躬修己[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敏;论中国画对当代中国动画片设计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徐惠泉;略谈对彩墨画的认识和实践[D];苏州大学;2008年

3 赵煜;法常变而道不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潘芳;杂技与中国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斌;中国画中的“中和”审美意识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D];湖南工业大学;2007年

6 乔圆;青绿山水的当代境遇[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7 董竟成;论传统中国画的空间图式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谭红;由线至面的中国画图式革命[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9 刘s,

本文编号:1504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1504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a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