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从图像、拟像到仿真
本文选题:图像 + 拟像 ; 参考:《新闻知识》2012年11期
【摘要】:照片的产生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且改变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像由以照片为代表的图像进入到拟像和仿真。从仿造对自然的象征性模仿,进入到生产对仿制品的模仿,再进入到对模式的散射状的模仿;商业正是通过对图像、拟像、仿真的制造,让大众沉浸在真实与虚幻交织的像的世界中,商品不再只是单纯的商品,而变成了意义丰富的符号系统。
[Abstract]:The generation of photographs not only changes the way we get information, but also the way we perceive the wor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the image from the image represented by the photo into the image and simulation. From the symbolic imitation of nature to the production of imitation, and then to the simulation of the scattering of patterns; commerce is made precisely through the manufacture of images, simulations, and simulations. To immerse the masses in a world of real and illusory images, commodities are no longer mere commodities, but a meaningful symbolic system.
【作者单位】: 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分类号】:J4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伊默;;“超级女声”的媒介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2 史一奇;;选秀节目生命周期的思考[J];传媒观察;2007年08期
3 李文杰;衣学勇;;娱乐的概念及发展动因[J];电影评介;2006年19期
4 李兴亮;知识分子与电视的关系新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唐正东;;社会发展的正义维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思考——从鲍德里亚的理论缺陷谈起[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6 刘祖斌;;媒介形式·传播情境·话语空间——对“群聊”的传播学思考[J];新闻界;2006年01期
7 郑惠生;;关于当前大学生视听与读写状况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5期
8 李晓云;;媒介生态与技术垄断——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批判[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沈荟;电视娱乐经济与青少年发展[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祁艳;;论日常生活与审美艺术的关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亚;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李一峰;传媒即体验[D];浙江大学;2006年
3 杨效宏;媒介话语,,现代传播中的个体呈现[D];四川大学;2006年
4 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D];复旦大学;2006年
5 沈国麟;控制沟通[D];复旦大学;2006年
6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鞠斐;星光照耀下的夜航船—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剧与当代思潮[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洁;传播技术与共同体:文化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小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武晔岚;广告的娱乐化生存初探[D];北京大学;2005年
3 董素青;都市报新闻组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卓斐;网络交往的审美反思[D];山东大学;2005年
5 朱光伟;文学语言与电子媒介关系初探[D];河北大学;2006年
6 熊艳红;当代转型期社会阶层结构的定型化与媒介生态的演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战锐;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及策划[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莎;论国内娱乐电视传媒的现状与发展[D];南昌大学;2006年
9 何丽敏;读图时代的图像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瞿辉;电子媒介时代的技术悲观主义[D];兰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飒;;摄影,意识与艺术创作的表现方式[J];世界美术;2011年02期
2 张晓;;翻译与生成——数字时代图像“蛋白”的建构[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年02期
3 董庆波;;静穆的灵魂——艺术摄影观念探议[J];大家;2011年15期
4 曾传兴;;从“模仿生活”到“回到画面”——审美对象的图像[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年04期
5 鲁虹;;虚构的叙事——关于“变异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J];艺术.生活;2007年02期
6 ;写在前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7 傅中望;;历史的镜像[J];美术文献;2011年04期
8 李尚珂;;多模态话语分析2011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的一幅照片[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9 鲁虹;;捕捉图像背后的现实隐喻[J];美术文献;2010年03期
10 王南溟;;“继续涂鸦”的展览:一种绘画的转折点[J];画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卢晓利;;信息时代的美术教育观[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2 伊宝;;诸神之位——山西水陆寺观壁画的图像式样田野考察研究[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潘伟;;一个全新的行当——报纸摄影专栏作家[A];建立科学的图片运营机制——第六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C];2003年
4 周坤;;新闻摄影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关系初探[A];现状、挑战、展望——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3年
5 丁遵新;;摄影与快餐文化[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6 胡新立;郑建芳;;邹城汉画像石艺术特色浅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格亮;;让触“红线”者受惩处?[A];按“华赛”标准共创中国新闻摄影新辉煌——第七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暨“华赛”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王军;;摄影师、社会学者的拍照问题[A];快门,为构建和谐社会奏响——第十一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程光;;浅谈大众的视觉感受与选择[A];现状、挑战、展望——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宗石;一个人的“乡土中原”[N];中国摄影报;2008年
2 姜民 刘新 阿之;质疑还是肯定:从经典写生中背离的青春代[N];江西日报;2004年
3 路泞;图像与照片[N];中国摄影报;2007年
4 林路;从“性情文字”到“性情图像”[N];中国摄影报;2007年
5 ;用图像说话[N];中国文化报;2004年
6 中国美术馆馆藏部 邓峰;韩伟华笔下的水墨荷花图像[N];美术报;2007年
7 鸽子;让画面激活我们的思想[N];云南日报;2006年
8 知行;美国摄影画廊,和你想象的一样吗[N];中国摄影报;2007年
9 鲁虹;价值转换与图像革命[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曾峥;图像与时代[N];美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克;理性的图像[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於梅;广西宁明花山岩画图像的造型[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周宗亚;故宫藏《洛神赋图》之图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孙欣;克利姆特绘画的心理因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5 袁承志;风格与象征——魏晋南北朝莲花图像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丁勤;清高宗图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韩雪岩;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8 沈军;拟真语境下超真实与超绘画互动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9 邵彦;《文姬归汉》图像新探[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10 邱忠鸣;北朝晚期青齐区域佛教美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琛;笔下的图像[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2 杨燕;公共图像与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静;从图像的角度解读植入式广告[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戴迎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5 杨涓;显性的图像与遮蔽的话语[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6 练春海;广东外销画式微现象探幽[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晏娜;视觉思维的形成以及在现代美术课中的开发和应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熊琴琴;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传播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孙欣;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图像与观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李强;新媒体与视觉文化时代视觉设计转向[D];江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37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2037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