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数码时代下摄影中的“灵光”回归

发布时间:2020-07-04 14:15
【摘要】:1931年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一文中首次将“灵光”①(aura)用于摄影中,他用这一概念解释工业化之前摄影的特殊质感,本雅明是这样解释“灵光”的:“它是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一种独有的、无论离得多近都总是带有距离感的表象或外观。”②首先“灵光”表现为艺术作品中的独一无二性,这种独一无二构成了艺术品的本源性,是传统艺术最根本的审美特质。其次它具有仪式感,像古洞穴绘画、古老的图腾柱那样,是创作者对创作物的膜拜。最后它具有距离感,当你与艺术品面对面时,再近的距离也会有种不可接近性,这种距离感造就了我们所说的移情,“灵光”浮现的年代艺术品具有高度化的美学效果。随着复制时代的到来,技术的进步,本雅明认为“灵光”逐渐消逝,而摄影就是促进其消逝的核心因素,当下数码技术飞速发展,摄影不再依赖那个黑匣子,不必经过长时间的曝光,快门速度可达几千分之一秒,像素高达几千万,人们获取图像的方式也愈发的方便快捷,没有任何的技术难度,摄影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甚至是一种娱乐消遣方式,这种迅速便捷的图像生产方式,造成了图片滥觞,照片缺乏基本的审美阅读、内容贫瘠、缺乏逻辑感,甚至其智能化造成了人思考能力的下降,总之摄影中的艺术态度不断下降,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寻回摄影中最初的“灵光”美学成为我们当下首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本雅明、桑塔格、罗兰·巴特、约翰·伯格等史料研究探寻“灵光”的概念及美学意义,其次总结机械复制时代前后摄影中“灵光”的一些差异,最后通过一些实例与笔者的一些摄影实践探寻“灵光”回归的可行性途径,最后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总结,并旨在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引起人们对摄影现状的一些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4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蔡萌;;传统的缺席[J];中国摄影家;2007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应爱萍;;解读照片:一种理论视角[N];中国摄影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晓伟;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2 郎水龙;看……怎么看、看什么——摄影语言现象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741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2741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4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