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实摄影与平民意识的表征实践(1976-2014)
发布时间:2017-04-10 09:18
本文关键词:中国纪实摄影与平民意识的表征实践(1976-2014),,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革结束后,一种有别于政治意识形态宣传,以个人与民间视角关照平民日常生活世界的摄影样式——纪实摄影复苏兴起。在社会转型至今的30多年间,纪实摄影通过对于平民,特别是底层人群的持续关注,以及与社会现实展开互动关联,发展成为一场重要的文化运动。在文艺学与传媒文化领域,分析文学、戏剧、影视剧、电视新闻等媒介文本对于转型社会,以及平民形象与平民意识的再现、表征,已有诸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很少有研究从视觉影像文本,特别是表征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纪实摄影,梳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并研究其与摄影表征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域内,遵循表征的诗学(符号学理论)与政治学(话语理论)两种研究路径,借用了彼得·汉密尔顿所使用的“支配性摄影范式”的概念,旨在梳理平民影像与平民意识在1978-2014年间国内纪实摄影中的流变历程,并尝试回答平民影像的流变与转型时期社会进程的互动关系,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视觉建制如何影响规约摄影家的表征实践。文章的论述框架由绪论、主体、结论3个部分5个章节构成。绪论着重介绍了研究所使用到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围绕纪实摄影所展开的研究;主体部分的三个章节分别阐述了1978-1990年代初、1992-2007、2008-2014三个时间段内纪实摄影表征平民与平民意识的视觉实践,在此基础上归纳每个历史阶段纪实摄影表征平民的支配性范式,提炼平民意识的具体内涵,并尝试分析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视觉建制与视觉表征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进一步探寻平民群体在三个历史阶段被注入不同文化意义的成因。结论部分在全文论述的基础上,呈现国内纪实摄影中的平民形象在30多年社会转型期间的变迁史,并展望网络语境下纪实摄影表征平民的意指实践的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随着转型历程的推进与视觉建制内容的改变,国内纪实摄影在视觉观看的权力关系上,大致经历了由社会精英与专业从业者表征平民到平民群体自我表征的转向;在拍摄与工作方式上,经历了街头抓拍到参与式观察与近距离拍摄的转向;主要传播媒介经历由摄影展览到纪实图文书籍与报刊摄影专版再到网络纪实图片专栏的转向。表征主体、拍摄方式与传播渠道的变迁,决定了平民形象在此间纪实摄影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呈现出具有范式性意义的特征风貌,纪实摄影在三个阶段也以不同的方式与社会现实产生互动关联。
【关键词】:纪实摄影 平民意识 表征 支配性摄影范式 视觉建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405
【目录】:
- 致谢5-7
- 摘要7-9
- Abstract9-21
- 1. 绪论21-83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21-24
- 1.1.1 研究背景21-23
- 1.1.2 研究问题23-24
- 1.2 核心概念24-61
- 1.2.1 纪实摄影24-48
- 1.2.1.1 世界纪实摄影的发展历程与概念延异24-37
- 1.2.1.2 国内纪实摄影的发展历程37-48
- 1.2.2 平民与平民意识48-54
- 1.2.2.1 “平民”释义48-50
- 1.2.2.2 “平民意识”50-54
- 1.2.3 范式理论与摄影范式54-61
- 1.2.3.1 范式理论54-58
- 1.2.3.1.1 库恩的范式理论54-57
- 1.2.3.1.2 其他学科借用范式理论的件原则与条件57-58
- 1.2.3.2 平民主义摄影范式:范式理论在摄影表征研究领域中的运用58-61
- 1.3 文献综述61-68
- 1.3.1 国内纪实摄影研究61-63
- 1.3.1.1 国内纪实摄影发展历程62-63
- 1.3.1.2 纪实摄影概念在国内的译介与传播63
- 1.3.2 国外纪实摄影研究与影响63-68
- 1.3.2.1 世界纪实摄影发展历程64-66
- 1.3.2.2 纪实摄影的社会功用研究66-68
- 1.4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68-77
- 1.4.1 表征理论68-75
- 1.4.1.1 表征的运作69-70
- 1.4.1.2 表征理论的适用性:构成主义的两种研究途径70-75
- 1.4.2 表征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75-77
- 1.5 研究方法、文本、意义与框架77-83
- 1.5.1 研究方法77
- 1.5.2 研究文本77-78
- 1.5.3 研究意义78-79
- 1.5.4 论文框架79-83
- 2. 平民意识的兴起:改革初期的民间生活(1978-1990年代初)83-145
- 2.1 1980年代纪实摄影兴起的社会背景85-92
- 2.1.1 1980年代的社会转型85-88
- 2.1.1.1 80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85-87
- 2.1.1.2 80年代的中国城市社会转型87-88
- 2.1.2 1980年代的社会与文化思潮88-92
- 2.1.2.1 人道主义思潮89-90
- 2.1.2.2 文化寻根90-92
- 2.2 1980年代的视觉建制92-104
- 2.2.1 “四月影会”与“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93-97
- 2.2.2 “西北风群体”与“中国摄影四十年——艰巨历程”摄影展97-100
- 2.2.3 图书出版100-104
- 2.3 代表摄影家与摄影作品104-122
- 2.3.1 李晓斌:平民视角的开启104-116
- 2.3.1.1 表征“上访者”与反思文革108-111
- 2.3.1.2 记录改革开放之初的市民生活111-116
- 2.3.2 朱宪民:寻根视角中的黄河百姓116-122
- 2.4 1980年代纪实摄影表征平民的支配性范式122-145
- 2.4.1 拍摄主题与场所123-133
- 2.4.2 拍摄手法133-138
- 2.4.3 构成范式的要素138-145
- 3. 平民意识的发展:转型时期的底层图景(1992-2007)145-221
- 3.1 纪实摄影发展的社会背景:1992年以来的社会转型149-156
- 3.1.1 1990-2007 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150-154
- 3.1.2 1992-2007 年间中国城市的社会转型154-156
- 3.2 1992-2007 年间的视觉建制156-166
- 3.2.1 图片传播与图书出版市场157-159
- 3.2.2 摄影研讨会议159-161
- 3.2.3 纪实摄影展览161-166
- 3.3 代表摄影家与摄影作品166-200
- 3.3.1 迁徙的农民166-181
- 3.3.1.1 为“庶民”立传:侯登科与《麦客》167-174
- 3.3.1.2 从农村到城市:张新民镜头下的农民工迁徙174-181
- 3.3.2 “灰镜头”中的底层与边缘人群181-193
- 3.3.2.1 另类人生:赵铁林镜头下的底层性工作者183-188
- 3.3.2.2 底层苦难:卢广镜头下的艾滋病村188-193
- 3.3.3 少数民族的视觉影像志:王征镜头下的西海固回民193-200
- 3.4 新世纪前后十年(1990-2007)纪实摄影表征平民的支配性范式200-221
- 3.4.1 拍摄主题与反复出现的视觉要素200-208
- 3.4.2 拍摄方法208-213
- 3.4.3 构成范式的要素213-221
- 4. 平民意识在网络语境中的演进:平民的自我表征(2008-2014)221-273
- 4.1 当下纪实摄影发展的社会背景226-229
- 4.2 2008-2014 年间的视觉建制229-233
- 4.2.1 纪实摄影奖项229-231
- 4.2.2 网络纪实摄影传播平台231-233
- 4.3 代表摄影家与摄影作品233-256
- 4.3.1 平民的自我表征234-243
- 4.3.1.1 底层自传:占有兵镜头下的农民工235-239
- 4.3.1.2 边缘群体的影像发声:韩超镜头下的男同性恋群体239-243
- 4.3.2 网络平台中的平民影像243-256
- 4.3.2.1 平民日常生活经验的再现:《中国人的一天》244-251
- 4.3.2.2 底层图景与公益性的凸显:《活着》与《存在》251-256
- 4.4 2008-2014 年间纪实摄影表征平民的支配性范式256-273
- 4.4.1 拍摄主体256-258
- 4.4.2 拍摄题材258-264
- 4.4.3 拍摄方法264-268
- 4.4.4 构成范式的要素268-273
- 5. 结论 纪实摄影30年:从表征平民到平民的自我表征273-279
- 参考文献279-287
- 附录1.1978-2014年间国内表征平民的纪实摄影作品一览表287-293
- 附录2.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参评作品一览表293-305
- 作者简历与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3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岳川;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2 李岩;;消费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与中国“女人味”神话[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萌;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2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沁;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发展研究(1990-2000年)[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亦平;纪实摄影的传播学探索[D];浙江大学;2007年
3 郎水龙;看……怎么看、看什么——摄影语言现象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4 袁晓琳;作为现代悲剧的悲剧题材纪实影像[D];复旦大学;2009年
5 金晶;民族的表征庄学本摄影与三十年代西部民族形象[D];复旦大学;2010年
6 吴佩佩;论中国当代景观摄影[D];河南大学;2013年
7 刘安经;纪实摄影及其在微博平台的传播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纪实摄影与平民意识的表征实践(1976-2014),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6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296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