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闻摄影:一个多维的框架
本文关键词:解读新闻摄影:一个多维的框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当今的传媒格局中,新闻摄影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尤其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新闻摄影已经成为了一种现实媒介,把人与世界有效连接并整合起来。但是,反观新闻摄影,其自身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澄清:新闻摄影是什么?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手段,如何对社会产生作用?我们该怎样认识这种作用?等等。这些新闻学体系中的命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对于新闻摄影的认识也还仅仅局限在新闻摄影的业务层面。信息化社会来临以后,我们面对着一个全新的、多维的和复杂的传播领域,,新闻媒体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新闻摄影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新闻摄影的媒介竞争力成为突出问题。同时,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的研究已经进入到文化研究阶段,扩展到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各个领域,而新闻摄影的研究仍然没有超越新闻传播学的理论范畴,理论的滞后远不能有效解决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闻摄影的一些传统看法予以重新审视,梳理出其内在的矛盾,描述新闻摄影对读者和社会的作用过程,以及由此发现目前新闻摄影理论和实践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利于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新闻摄影学理论。 本文采取解读与批判的思维方式,从新闻摄影的概念、定义出发,多层次地剖析了新闻摄影的媒介个性、报道作用模式、社会建构行为及其与传播者、读者和社会的关系。笔者发现,现有的新闻摄影的定义逻辑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定义的指代也不确定;理论界一直强调的新闻摄影的媒介个性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等等。在对其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描绘了新闻摄影的文本类型、叙事机制、流通方式以及图片文本的转义现象,并由此挖掘出新闻摄影背后隐藏的意图模式,对新闻摄影如何被使用、如何被赋予意义等过程进行了解读式的分析,并把这种分析上升到社会建构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讨论新闻摄影原有的新闻传播学框架,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讨论了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所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 本文采用的是解读的方法,破中有立,边破边立,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或者给出了新闻摄影的解读框架和模式,或者深入分析论述之,尝试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的目的除了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更为系统地建 立新闻摄影理论之外,还在于文中的某个“结论”或者分析方法能为更好 地认识新闻摄影,更好地发挥新闻摄影的自身优势提供启示,这对于新闻 摄影的学科建设和新闻摄影的实践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闻摄影 文本 解读 社会建构 数字时代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J419.1
【目录】:
- 1 绪论--解读新闻摄影7-9
- 2 新闻摄影的认定9-16
- 2.1 新闻摄影的语义指代:概念分析与定义匡正9-14
- 2.1.1 新闻摄影的概念辨析9-10
- 2.1.2 新闻摄影的定义匡正10-14
- 2.2 新闻摄影的类属:身份判定与解读14-16
- 3 新闻摄影的文本解读16-31
- 3.1 关于新闻图片17-22
- 3.1.1 照片是什么?17-18
- 3.1.2 照片的“魔术”特性18-19
- 3.1.3 新闻图片的文本类型19-22
- 3.2 新闻摄影的叙事架构与结构22-27
- 3.2.1 新闻摄影的历时性叙事:新闻图片的本体组合22-23
- 3.2.2 新闻摄影的共时性叙事:新闻图片与文字、语境同构23-27
- 3.3 新闻摄影文本的“意义漂移”与异化27-31
- 4 新闻摄影的社会建构31-39
- 4.1 新闻摄影的拍摄32-35
- 4.1.1 无意识介入与有意识非介入32-34
- 4.1.2 “变态”的标准34-35
- 4.2 新闻摄影的控制力35-37
- 4.2.1 新闻摄影的角色控制35-36
- 4.2.2 新闻摄影的“仿像”控制36-37
- 4.3 新闻图片的分配37-39
- 5 数字时代解读新闻摄影的崭新命题39-43
- 5.1 新闻摄影传播场域的格局重建:一个多重的矛盾39-40
- 5.2 观看方式引发的两种可能40-41
- 5.3 真实性的“现实缺口”41-43
- 参考文献43-46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46-47
- 后记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3 刘艺菲;;剥离“常识”的果壳——解读《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伍鹏;;精英文化如何走向大众——从《于丹,为大众找回了孔子》说开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刘华;;浅析中国英语词汇层面上的文化身份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阎敏;韩静;;论李碧华《霸王别姬》隐含的三层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7 郑晓红;;消费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王晶;;论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中的移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杨俊蕾;“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马艳霞;庄勇;;促进贵州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对策初探——基于社会科学管理的视角[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4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余建清;;网络恶搞: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徐惠娴;符号学视域下的《华尔街日报》中英文网站报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6 蒋小平;药品广告对健康消费神话的建构[D];湘潭大学;2010年
7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余颖;网络传播中的草根新闻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解读新闻摄影:一个多维的框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2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39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