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抗战时期重庆(陪都)新闻摄影图像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20:17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陪都)新闻摄影图像语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陪都 抗战摄影 图像语言 研究


【摘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从南京迁至重庆,工商文教业也随之内迁,重庆先后作为战时首都和陪都,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教以及文化中心。这是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存在,不仅在于国家政治上,在文化艺术上也是一段百家争鸣、蓬勃发展的时期。全国的文化艺术精英齐聚重庆,对抗战时期的文化艺术,包括新闻摄影方面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摄影的艺术地位在当时远不如其他艺术学科来得重要,除了基本的记录功能,主要是充当一种发挥政治宣传作用的手段,少有人在意其艺术价值。因此本研究拟从当时抗战的时代背景出发,在陪都新闻摄影图像资料的初步梳理和分析基础上,以筛选出来的典型照片为切入点,分为陪都新闻摄影图像语言的构建成因以及图像隐性和显性语言解析两方面来分别研究。其中图像语言的构建成因以拍摄题材划分为战争类和民生类照片进行分类解读;图像隐性和显性语言解析则主要从中外摄影师图像语言的表达异同、陪都新闻摄影图像的形式语言特征和拍摄器材对摄影语言的限制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摄影师部分主要研究西方摄影师和中国摄影师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心理视角造成的在图像语言运用上的异同,摄影形式语言从造型语言和影像语言两方面进行探析,器材方面则从当时科技的状况,即相机和胶卷的技术局限性进行探究,从而发掘出陪都时期新闻照片图像语言所凸显的反战情绪、时代内涵、艺术震撼力,以及对现代新闻摄影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陪都 抗战摄影 图像语言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419.1;K26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1 绪论7-12
  • 1.1 选题意义7
  • 1.2 研究背景和现状7-8
  • 1.3 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8-9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9-10
  • 1.4.1 研究内容9-10
  • 1.4.2 技术路线10
  • 1.5 创新之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0-12
  • 1.5.1 创新之处10-11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1-12
  • 2 陪都时期新闻摄影概述12-16
  • 2.1 陪都时期新闻摄影的社会背景12-14
  • 2.2 陪都时期新闻摄影图像语言概论14-16
  • 3 陪都新闻摄影图像语言解析16-51
  • 3.1 陪都时期摄影图像资料梳理与分析16-20
  • 3.1.1 世界摄影史中的陪都时期新闻摄影图像16-17
  • 3.1.2 陪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17-18
  • 3.1.3 陪都时期新闻摄影图像资料的来源18-19
  • 3.1.4 陪都时期新闻摄影图像资料分析19-20
  • 3.2 陪都新闻摄影图像语言的构建成因20-27
  • 3.2.1 图像语言与拍摄内容的相互作用20-21
  • 3.2.2 图像语言对战争类拍摄题材的构建关系21-24
  • 3.2.3 图像语言对民生类拍摄题材的构建关系24-27
  • 3.3 陪都新闻摄影图像的显性和隐性语言呈现27-51
  • 3.3.1 中外摄影师图像语言的表达异同27-44
  • 3.3.2 陪都新闻摄影图像的形式语言特征44-49
  • 3.3.3 器材与技术缺憾难掩摄影师艺术追求49-51
  • 4 陪都新闻摄影图像的语境归纳51-57
  • 4.1 聚焦惨烈环境凸显反战情绪51-54
  • 4.2 厚重的现场体验感表现时代内涵54-55
  • 4.3 真实记录背后不乏艺术震撼力55-57
  • 5 陪都新闻摄影图像的启示57-59
  • 5.1 历史存证功能57
  • 5.2 启示57-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2
  • 附录62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2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朝荣;九十年代军事新闻摄影特点浅析(续)[J];新闻与成才;2000年01期

2 杨海利;新闻摄影美学的形象性[J];新闻与写作;2000年10期

3 赵康;新闻摄影贵在发现和表现[J];新闻知识;2000年09期

4 杨兴锋;遵循规律:提高新闻摄影质量的关键[J];新闻战线;2000年02期

5 许林;高起点 高难度 高追求──’99年度人民摄影报评选给中国新闻摄影带来了什么?[J];新闻战线;2000年05期

6 张晓蓉;“荷赛”情结与中国新闻摄影[J];中国记者;2000年04期

7 姜淮超;新闻摄影与公民权利[J];报刊之友;2000年05期

8 黄胜;浅析新闻摄影主体的情感[J];新闻前哨;2000年01期

9 胡汉生;谈新闻摄影与美学的关系[J];新闻前哨;2000年03期

10 张大乐;新闻摄影瞬间情感的表现[J];新闻前哨;200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前言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纪要[A];坚持科学发展 辉映伟大时代——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文集[C];2008年

2 徐步;;从华赛看世界新闻摄影发展特点[A];坚持科学发展 辉映伟大时代——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文集[C];2008年

3 吴骞;;新闻摄影的人文基础[A];坚持科学发展 辉映伟大时代——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文集[C];2008年

4 沈乐洵;;瞬间捕捉—新闻摄影的生命[A];坚持科学发展 辉映伟大时代——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文集[C];2008年

5 尹玉平;梁丽娟;周凤桥;;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纪要[A];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德润;;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开幕词[A];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祝寿臣;;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贺词[A];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卫宁;;在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贺词[A];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于宁;;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主题报告[A];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葛新德;;回头看与向前看——亲历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A];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甄学宝;“荷赛”不是新闻摄影的终极标准[N];中华新闻报;2003年

2 甄学宝;增强中国新闻摄影的影响力[N];中华新闻报;2004年

3 谢文君;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在沈召开[N];辽宁日报;2007年

4 胡谋;第八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召开[N];人民日报;2007年

5 蒋耀波;“华赛”国际摄影文化的新品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6 李夏;新闻摄影网络打假胜算几何?[N];中国摄影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郭青剑;建立新闻摄影的“东方视角”[N];中国艺术报;2008年

8 陈迹;中部六省新闻摄影联盟在汉举行高峰论坛[N];湖北日报;2008年

9 何先武;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策略[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甄学宝;甘做新闻摄影人奋进的“阶梯”[N];中华新闻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宇;论我国新闻摄影的形象性问题[D];山东大学;2009年

2 李馨;论悲剧性新闻摄影的丑[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梁永;新闻摄影真实性的系统诠释[D];暨南大学;2005年

4 谢太平;新闻摄影在中国[D];兰州大学;2006年

5 梁蓬飞;解读新闻摄影:一个多维的框架[D];四川大学;2003年

6 姜敏;新闻传播学专业中新闻摄影课程的建设与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梁成山;从新闻摄影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观念的转变[D];西北大学;2008年

8 王月明;新闻摄影美学探析[D];郑州大学;2008年

9 湛磊;中国新闻摄影民族化的研究与探索[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褚青青;论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90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590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c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