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科技文明语境中的视觉艺术

发布时间:2017-08-10 16:09

  本文关键词:科技文明语境中的视觉艺术


  更多相关文章: 工业革命 科技 后现代主义 视觉艺术


【摘要】: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欧洲大陆掀起了历时悠久、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这场运动导致于英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成功以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它又用一些系列新技术制造出大批量的技术物品,从而引发了人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工业革命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借技术产业化而迅速展开了制度文明、经济体制、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现代化运动。这场运动深刻的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而作为人类进化制作活动的手段和作为一种器具或物品的技术也对艺术领域影响深远,技术通过手段和物品透露出一种观念,,这观念是技术赖以理解世界并展开改造制作活动的出发点,技术观念表明了人类通过科技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理解,因而它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支撑其感悟方式的作用。但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前,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一直彼此分离,这种分离不仅意味着相互区别的活动领域、职业技能与知识体系,而且代表着看待世界的不同眼光。 本文参照杰姆逊关于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来考察一下二百年来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史:19世纪是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典物理学和进化论构成技术观念,现实主义成为文艺主流;20世纪初至60年代是工业化阶段,基本粒子理论和系统论构成技术观念,现代主义成为文艺主流;70年代以来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基因学说和微电子技术构成技术观念,后现代主义成为文艺主流。本文立足于从艺术学的角度出发考量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旨在通过种种艺术现象的流变揭示出一条艺术的变迁与技术的变迁之间的通道。艺术与技术既是双向发展,但并不是,也从不是各自为政,而是有序,有层次的向彼此趋近,又在双方融合之际发生强烈作用,影响发展的方向,最终使当下的影像发展更为多元、广泛、生活化。
【关键词】:工业革命 科技 后现代主义 视觉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4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前言6-8
  • 第一章 工业化初期的视觉艺术8-10
  • 第一节 现实主义风格的视觉艺术8
  • 第二节 摄影—科技与艺术的结合8-10
  • 第二章 工业化全盛阶段10-14
  • 第一节 未来主义—赞美机器的力量10-12
  • 第二节 构成主义—艺术工程师12-14
  • 第三章 活动雕塑与光效应艺术—科技在视觉艺术中的运用14-17
  •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17-22
  • 第一节 后现代时期—心理和形式的剧变17
  • 第二节 新媒体艺术17-20
  • 第三节 数码影像与网络传播20-22
  • 第五章 科技文明背景中后现代艺术的心理探索22-25
  • 结束语25-27
  • 参考文献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波;柏燕;汤培华;;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忧思[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柳延延;;与自然共济[J];杂文选刊(上旬版);2011年06期

3 柏丽荣;试论美国工业革命的特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4 王章辉;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J];世界历史;1994年05期

5 张云鹤;评《工业社会的勃兴: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J];历史研究;1995年05期

6 王扬;;科学技术对欧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J];学习月刊;1998年02期

7 葛耘娜;;《当中国改变世界》[J];书城;2005年11期

8 王铭;;英国工业革命与世界工业霸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王银星;;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滕海键;;论近代早期英国农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兼评保罗·贝罗奇的农业革命先行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杰;郭世荣;;草原科技文明的历史分期与基本特征[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2 周光召;;播撒科技文明的种子——寄语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建社30周年[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9年第4期[C];2009年

3 曾庆元;;科学与神话——从人文精神与科技文明的冲突看文艺的本质[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杨承训;;大力倡导和弘扬科技文明[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5 杨承训;;弘扬科技文明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特邀报告集[C];2008年

6 于海量;;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整合[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7 龙登高;;工业革命制度创新的比较研究:国际学坛的新视角[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8 杨小凯;;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而不在西班牙发生?[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创同;;挑战“创造性”——读费耶阿本《创造性》一文札记[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10 吴季松;;对北京城市交通问题的建议[A];北京城市规划与交通——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第二次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华;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N];南方周末;2007年

2 顺民;新时代的财富藏在哪里[N];中国邮政报;2006年

3 传红;文明的“进步主义”[N];科技日报;2007年

4 李俊辰;英国将启动“绿色振兴计划”[N];中国改革报;2009年

5 马建国;“工业革命摇篮”秀中国名牌[N];中国质量报;2005年

6 张奋勤 胡思勇 周启红;淋漓尽致的工业化[N];湖北日报;2009年

7 叶涯剑;机器时代:现代性决定的城市命运[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8 张奋勤 胡思勇 周启红 李高产 李志平 王琼 孙永平 熊桉 杜长征 陈万卷 邹小娟 宋宗宏 赵峥 龙泽弘 谢少安 刘书兰 袁永友 刘必红 李志坚 汪生金 刘绮霞 胡娟 刘绮莉;日本的开放并不始于1868[N];湖北日报;2009年

9 记者 王宇;中国瓷器影响 欧洲工业革命[N];深圳商报;2010年

10 通讯员 陈家寿;用科技文明的雨露滋润城乡百姓[N];东方城乡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民;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谷延芳;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济时;英国民主制度建立的方式与条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郝枫;中国要素价格决定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5 滕晓铂;威廉·莫里斯设计思想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6 王晓焰;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生活和工作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王非;国民经济的人文内核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赵亚奎;协调失灵,技术抵制与贫困陷阱[D];复旦大学;2009年

9 郭金龙;金融复杂系统演进与金融发展[D];辽宁大学;2006年

10 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工业化考辨[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晓任;科技文明语境中的视觉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项凤靖;戴·赫·劳伦斯对工业革命的回应[D];浙江大学;2004年

4 赵文娟;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煤矿工人生存环境考察[D];辽宁大学;2011年

5 陈翔;英国的早期现代化与社会保障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姜丽丽;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尹丽曼;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朱静轩;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教育[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9 廖前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刘宁;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下层女性角色的社会转型[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651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651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0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