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空间与社会记忆
本文关键词:影像空间与社会记忆
【摘要】:老照片是历史的呈现,是一个时代的审美体现,通过它可以进入审美的世界,刺激观者的内心世界,达到审美愉悦的效果,不仅让现代人充满回忆和怀旧的情绪,而且见证着现代人审美标准和审美心理的变化。观看老照片带来的审美感悟,是美学研究一个新的方向,老照片作为怀旧系列极具代表性的表达方式而再获新生,从90年代的兴起到现代青年人复古怀旧的心理选择,它提供了生动的素材视角,诠释着颇具震撼的历史事实,让更多的年轻人记住他们儿时的欢乐,让中年人回忆自己逝去的青春岁月。另外,老照片通过这种“一看”“一忆”“再看”“再忆”的方式重复变化将视觉效果转化为语言,以特殊的语言方式解读着不同时段的审美体验。作为近代社会衍生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老照片。以其独有的存在方式来征服大众的视觉:一是社会记忆,作为社会记忆方面它的价值主要来自于收藏或历史文献价值。二是影像空间,这是观者赋予由老照片引发的审美艺术感受。老照片的审美特征也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老照片自身的存在美特征,另一个是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观者的主观感受。基于照片属于影像空间的一类,因此对本体的美做了必要的论述。照片的客观属性即本身的视觉性特征、平面性特性,这便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一切艺术作品的特征都是相对的,要放在特殊的限定中才可以彰显其自身的独特性。第二,如果单就老照片来谈,很容易陷入僵局脱离摄影作品这一本质。尽管事实只是一个瞬间或者是某个事件的一个角度,但却可以被观者利用想象和记忆去建构原始的世界和逝去的历史。正是这样独特的记录方式也让很多批评家、哲学家对其“真实性”产生了质疑。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中,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也影响着观者对事物的全面认知,是当代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型。在这个物欲急速膨胀的时代,逃避现实和痛苦成为了观者的首选,通过照片呈现的观看方式是获得幸福最为快速的方式。满足了观者的青春救赎,部分的释放了大众的压力,缓解了一定的社会矛盾。
【关键词】:老照片 审美 观者 影像空间 社会记忆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4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0.1 论题的由来及研究意义8-10
- 0.2 文献综述10-13
-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13-14
- 第1章 老照片的审美缘起14-24
- 1.1 生理年龄引发的审美怀旧15-17
- 1.2 社会压力源生的审美回归17-19
- 1.3 文化转型催生的审美需求19-24
- 第2章 老照片的审美表征24-30
- 2.1“时空性”的审美表征24-27
- 2.2“平面化”的审美展现27-30
- 第3章 老照片的审美接受30-46
- 3.1“瞬时性”的审美记忆30-36
- 3.2“选择性”的审美心理36-41
- 3.3“怀旧性”的审美感受41-46
- 第4章 老照片的审美反思46-54
- 4.1 沉湎过去导致审美困惑46-48
- 4.2 逃避现实引发审美依赖48-51
- 4.3 文化记忆实现审美救赎51-54
- 结语54-56
- 参考文献56-62
- 致谢62-63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纳日碧力戈;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孙德忠;重视开展社会记忆问题研究[J];哲学动态;2003年03期
3 王纪潮;;有选择的社会记忆[J];博览群书;2006年05期
4 孙德忠;王峰;;论社会记忆的历史类型[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5 尚东涛;;社会记忆的技术向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6期
6 张桥;;作为史料的“社会记忆”研究——《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9期
7 戴建国;;水书与水族社会记忆[J];前沿;2011年03期
8 侯新兵;;社会记忆与文化情结[J];文化学刊;2012年06期
9 苏珊·库希勒;王爱松;;知识时代的社会记忆[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2年04期
10 史林凡;;试论一战后英国停战纪念日的社会记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坤玉;;浅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创新[A];中国档案学会第六次全国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时晨;;社会记忆与文革影像[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彩娟 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权力与社会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陶宇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记忆彰显历史与社会构成的演进轨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明海英;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解释历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郭于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记忆与人的历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郭于华;社会记忆与人的历史[N];浙江日报;2009年
6 国家档案局外事办副主任 杜梅;从国际档案圆桌会议看档案的社会功能趋向[N];中国档案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超;论档案与社会记忆[D];安徽大学;2011年
2 肖岚;论档案与社会记忆[D];湖北大学;2013年
3 何晓丽;文化传承的社会记忆探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黄晨;图书馆发挥社会记忆功能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5 王婵;社会记忆与历史: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一个视角[D];黑龙江大学;2014年
6 李燕;西南联大社会记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杨博;影像空间与社会记忆[D];湘潭大学;2015年
8 张灵;社会身份: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郭磊;社会记忆如何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扬;空间、仪式与社会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56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95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