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我国领袖人物摄影初探

发布时间:2017-10-08 11:16

  本文关键词:我国领袖人物摄影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领袖人物摄影 侯波 毛泽东 政治


【摘要】:领袖人物摄影是以领袖作为照片主体的摄影类型。领袖人物摄影作品是历史的记录者,时代的表现者,同时也是新闻配图的主要素材。领袖人物摄影同时具有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人像摄影三大门类的特点和作用,同时其也对政治角色、政治人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正因为其与政治、政党与国家的独特的关系以及领袖人物的特殊身份,领袖人物摄影具有完全不同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和人像摄影的独特艺术特性。侯波自1949年建国起便担任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成为了中南海里的第一位红墙摄影师。12年的创作经历,侯波从探索、发展直到成熟,创作了大量的领袖人物毛泽东的摄影作品。从简单的记录,到具有思考的创作,再到融入情感内容丰富的拍摄,侯波逐渐将她所拍摄的领袖人物毛泽东的摄影作品完善,而在这个完善的过程中,侯波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其独特的领袖人物摄影作品的拍摄手法,如会议重大国事活动中的典型手法,政治脸谱化人物的塑造,以及对领袖人物生活之乐的主题体现。这些创作手法,有些成为了后继的红墙摄影师们的常用手法与规范,如侯波对会议、活动记录中将领袖居于中心,讲究构图与对称,以及对领袖挥手动作的拍摄等。而有些创作手法也为我们如今对领袖人物摄影的创作有些启示,如侯波在塑造政治脸谱化的领袖人物时,不仅仅注重高、大、全的形象,也关注平民化的和蔼、善良、勤学等形象,在塑造政治化的脸谱过程中,更注重多角度、全面化的刻画人物形象。本文正是要通过对侯波的拍摄经历进行梳理,对其的创作手法进行归纳,以此来进行反思,期以获得对拍摄领袖人物有用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领袖人物摄影 侯波 毛泽东 政治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4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26
  • 第一节 选题理由及意义6-8
  • 第二节 研究概况与概念界定8-24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24-26
  • 第一章 侯波领袖人物摄影的创作经历26-43
  • 第一节 初探期(1949—1953年)26-31
  • 第二节 发展期(1954—1957年)31-38
  • 第三节 高峰期(1958—1959年)38-43
  • 第二章 侯波领袖人物摄影的作品特点43-57
  • 第一节 会议、接见等重大新闻报道中的作品风格43-45
  • 第二节 与时代诉求相一致的政治脸谱化作品45-53
  • 第三节 生活中的主席与天伦之乐53-57
  • 第三章 侯波领袖人物摄影带来的启示57-66
  • 第一节 手法——仪式化表现与伟岸形象塑造57-60
  • 第二节 观念——综合多样的“政治脸谱化”创作60-61
  • 第三节 细节———注重领袖人物与家庭生活61-62
  • 第四节 创作机缘——抓住关键事件的创作时机62-64
  • 第五节 宗旨——政坛上的英雄,生活中的普通人64-66
  • 附录A66-79
  • 1949年66-70
  • 1950年70-73
  • 1951年73-74
  • 1952年74-77
  • 1953年77-79
  • 附录B79-101
  • 1954年79-90
  • 1955年90-93
  • 1956年93-95
  • 1957年95-101
  • 附录C101-124
  • 1958年101-113
  • 1959年113-124
  • 参考文献124-126
  • 致谢12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岳谦厚;田明;;舆论传媒、社会动员与权益博弈——1922年北京政府邮资加价风波之考察[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4 胡辉平;;传播偏见与媒介素养教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李庆林;;论传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对象和方法[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陈玉锡;李静;;符号学理论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7 张昕;;商标显著性的基本理论分析[J];中华商标;2009年02期

8 毕青;;从格雷马斯叙事学视角解读《三次奇遇》[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瞿华兵;;20世纪9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创作困境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秦秀芳;朱洁;;言语隐喻与非言语隐喻的对比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齐骥;;浅论新闻漫画的创作特征[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王天林;;公开被质疑的背后——对“邓玉娇事件”的宪政思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6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黄典林;;媒体主流叙事的边缘解读及其社会逻辑——以北京大栅栏地区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吴麟;;新闻媒体、公共决策与“协商民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10 谢加书;;试论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对道德传播的影响[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8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帆;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特色探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袁雪婧;《NBA时空》杂志报道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丰义哲;国内网球专业期刊对上海大师杯赛报道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叶喜冰;现代商业插画与媒介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潘红英;时政深度报道的传播符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93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993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8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