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写惯性及其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
【摘要】 在书写过程中,无论思维还是行为,都是前一阶段书写习惯的延续性展现。在心理层面,与书者的识见、实践经验、主观意志等相关,这就决定了书写惯性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在技法层面,是对笔法、结构等长时间的练习形成的生理感受的一种自我延续,它突出的是过程,而不是静止的图解,通过“动作”,突出即时传递出的技法含量与精神托寄,而不是固定方程化的模式。这个过程,使书法创作具有相对的可预见性,它涵养了书写技法、个人修养等一切与书写有关的主观思考与具体实践。书写惯性一旦形成,很容易把人牢牢束缚。因此,书写惯性在流动着、更新着的时候,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是积极的;一旦沉沦,便是僵化的、有害的,是消极的。建立、更新书写惯性是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彻底否定,是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升华与提高。当这种运动着的状态形成为笔法、结体等书法表现技巧上的某种习惯时,书写惯性就成立了。
前 言
本文写作前,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百度文库、新浪爱问等检索后发现,对书写惯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相似的有 2010 年《书法导报》发表的顾柯红的《论当代的惯性书写》,此文一部分是对当代书坛部分作者表现出的急功近利现象进行评论,另一部分对惯性书写的形成与危害进行了论证,整文基本站在世俗学层面,展开的面也比较宽泛,与本文有校大区别。2004 年,山东师范大学张斌在硕士论文《论审美惯性》中,把惯性引用到审美范畴,笔耕文化传播,将审美惯性系统化,并对审美惯性做意识的结构性分析和历史的演进式分析,但该论文几乎没有涉及到具体的艺术门类;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张永山的《浅谈审美惯性与创造意识》,同样没有涉及到书法。在当代书法界,有人意识到“惯性”的危害,提出“反惯性书写”,是站在拒绝的立场上对“惯性”进行反思。此主张只在网络上发表,没有正式出版,也没有形成严谨的学术成果。其他的有关惯性的论著,各有侧重,但均没有涉及书写惯性。
..............
第一章 书写惯性界定
第一节 书写惯性的内部分析
书写要适应人的生理习惯,这是形成书写惯性的基本的要求,即能通过相适应的手、臂等身体部位的合理动作,结合对笔、墨、纸等工具的控制和发挥进行书写。汉字造字之时,即有书写意识,考虑并运用了笔顺,这与当时的岩画等美术作品有了本质的区别。符合书写的生理习惯是字体递变、风格演化的基础,并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体现右手书写的特征。如草书的圆转多是顺时针方向,上下结构的字笔顺呈“Z”字型书写轨迹,即左上——右上——提笔转到左下——右下(图1)。左右结构的字笔顺书写轨迹,左上——左下——提笔至右上——右下(图2)。
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第一笔都是左上或与左上相响应,最后一笔在下部或右下。许多国家的文字可以用左手书写,但在中国,有用左手拿筷子吃饭的“左利”(俗称“左撇子”),却极少有人用左手书写汉字,这是汉字书写生理习惯本身决定的。
第二节 古代典籍中有关书写惯性的阐述
这里的积习,即是经久练习形成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书写惯性。这个过程,使书法创作具有相对的可预见性,它涵养了书写技法、个人修养等一切与书写有关的主观思考与具体实践。在书写的状态下,这种“积习”会不自觉地施加影响。道出了书写惯性心忘而手不忘的潜意识特征。因此心忘于笔,手忘于书,是一种意念上的忘记,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即能做出的书写决定,而幕后维系的是书写惯性。宋人苏轼提出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用简明的语言指出书写惯性能在无意识状态下更好地发挥。无意于佳,在于让更多精力用到与书写本身无关的情绪的培养上,在书写的时候,下笔不安排,随机生发,通过潜意识书写,激发书写惯性而又不为其所囿,尝由意外之笔产生意外之“意”,一幅精彩的书法作品便产生了。
第二章 书写惯性与书法创作的内在关系...........................6
第一节 书写惯性的特征....................................6
第二节 技法与快、慢、生、熟......................................8
第三章 书写惯性的培养与优化.......................................15
第一节继承与取向....................................15
第二节创作条件与书写惯性的契合.........................19
第三节工具与书写惯性的优化....................................19
第四节 从临摹与创作谈书写惯性的培养与优化......................................20
结 语......................................22
第三章 书写惯性的培养与优化
第一节 继承与取向
通过临摹“节度其手”,并使原帖作者的精神认知和优秀书写习惯,渐渐移位成为自己的书写惯性,意与古会,最终为自己的艺术奠定坚实基础。身体部位要能准确传递出书写要求,就要按照正确的技法,长久的、大量的重复临习古代优秀范本,在挥运之际体会笔法、结构运动时的状态,并通过重复的练习,加强、加深对这种状态的理解、认识和把握。经过量的积累,掌握范本传递出的优秀技法和精神内涵,练心的时候练手,练手的时候练心,最终达到心手相应。这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学习成果的积累,当这种运动着的状态形成为笔法、结体等书法表现技巧上的某种习惯时,书写惯性就成立了。
第二节 创作条件与书写惯性的契合
随着社会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古往今来,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实质性的影响。唐代以前鲜有高大书案,当时的书写惯性也具有这种“环境特色”。后世虽学魏晋,然而这种环境的变化终究无法复原,无论如何努力,得到的也只是具有自己时代特色的书写惯性。除此之外,在同一时期内的创作小环境对书写惯性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 41 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与会者曲水流觞、把酒吟诗。王羲之为之作序,即成《兰亭序》。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诗酒唱和的环境中,王羲之作书的心理与生理条件达到最好,最终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孙过庭提出的六合六乖中的“时和气润,三合也”;“风燥日炎,三乖也”②,从正反两面说明创作环境对创作的影响。 书法创作需要有个相对舒心的环境,创作者不受周边的影响,专注于内心深处情感的抒发,所以大多数书家的精彩之作出自书斋。如果换了环境,就会因受到干扰而无法投入创作。当然也有一部分创作者具有表现欲,人越多,越兴奋,忘我书写;还有一部分创作者习惯借助酒、茶等助兴,也能超常发挥。
............
结语
书写惯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与其自身的传承性、稳定性、封闭性和开放性有关,而对书法创作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是其时序性与动态性。站在书写惯性的角度,把平面的、图解的技法等作为一种动态的、即时性的状态来研究,并与创作时的“动态”一起比对,用书写惯性把与书法相关的心理、生理因素以及书写技巧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联动空间,这不但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书写惯性如同一个圆心,各方面与书法相关的信息都与其发生关联与互通,并最终以书写惯性的方式完成创作。换句话说,把书法临摹与创作放置于统一的书写惯性的场景中,重视书写这个纽带,以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能够自我更新的创作系统。
...........
参考文献:
[1] 刘玉坤. 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研究[D]. 河南大学 2011
[2] 薛治洲. 追求展厅效应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D]. 南京艺术学院 2008
[3] 戚荣金. 近十年书法创作中的“制作”现象评析[D]. 首都师范大学 2009
[4] 徐朝新. 斗方书法创作谈[D]. 中国美术学院 2010
[5] 张恒烟. 略论书法创作中的节奏[D]. 中国美术学院 2012
[6] 杨嘉麟. 论字体组合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7] 李广涛. 碑帖融合初探[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8] 纪松. 主体“情性”与当代大草创作[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9] 刘斌元. 论草书创作的癫狂状态[D]. 河南大学 2009
[10] 柳悦霄. 潜意识作用于书法创作之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10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0465.html
下一篇:论魏晋民间书法的审美差异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