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敦煌写经书法艺术与胡族汉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2 14:29

 

【摘要】 本文将十六国时期的敦煌写经书法置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主要运用考证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以期在比较准确的把握文献和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勾勒出十六国时期敦煌写经书法的整体风貌和发展演变过程。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概况,以及当时河西地区的佛教发展情况;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敦煌文献的发现、流散和收藏情况;第三部分分别从有明确纪年的写本、无明确纪年的写本及残片等三方面,对十六国时期敦煌写经书法的书体、笔法以及用笔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总结出了该时期敦煌写经书法的风格特征为早期的“隶楷体”和晚期的“楷隶体”;第四部分结合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佛教发展、民族融合、汉化程度等问题,阐述了影响该时期写经书法书体风格的成因,从而揭示了书体演变进程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关键词】 河西地; 敦煌写经; 写经书; 族汉化; 
 

绪论

由于存量少,对十六国时期的敦煌写经敦煌遗书的研究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要么是在魏晋南北朝书法十六国篇章中稍作一笔带过,要么是在研究敦煌写经书法中简述一二,截止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十六国时期敦煌写经的深入全面研究与探讨。但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写经书法恰好是魏晋南北朝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作为隶楷过渡的关键期,十六国出土的敦煌写经是考察该时期书体演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中所论述的“敦煌写经”不仅包括现存于敦煌文献中有确切纪年的佛经写本,还包括因书体风格具有明显该时期特征的未有确切纪年的写本和残片。主要通过对写本书体、笔法及用笔等方面的研究,同时结合该时期历史背景,来考察十六国时期敦煌写经的特征及形成原因。本文将十六国时期敦煌写经书法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以便更全面的反映十六国时期书法的整体风貌,揭示出该时期书法在书法演变史中的重要地位。
...........

1.敦煌莫高窟概述

敦煌由于其地处河西走廊的西端,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的要冲之地。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就在河西地区设置了敦煌郡,至今已延绵两千多年。历史上的敦煌“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十六国时期,曾经统治过敦煌的政治势力就有氐族、匈奴、汉族、鲜卑等,又因其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使得当时的敦煌成为一个集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社会。“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其位置就坐落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面的断崖上。关于它的建造时间,在敦煌写经《太上业报应缘经》卷三残卷的背面有段记载:“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崄,造窟一龛。”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公元366年的前秦建元二年,一位名叫乐僔的行脚僧人,来到了敦煌南面的鸣沙山下,忽见山顶金光四射,宛如千佛降世,他认为这是一种神示,于是便在鸣沙山大泉河西岸的陡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开凿第二个洞窟的是法良:“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复有刺史建平公、东阳王等,各修一大窟。”至此莫高窟进入了蓬勃的开凿时期,并在此之后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修建,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洞窟艺术。现在能够确定属于十六国时期洞窟的分别是,267、268、269、270、271、272、275号石窟。

3 . 十 六 国 时 期 河 西 地 区 的 佛 教 发 展 与 影 响……… 5
4 . 十 六 国 时 期 的 敦 煌 写 经…………7  
4.1 十六国时期明确纪年的写本…………7 
4.2 十六国时期未明确纪年的写本………9  
4.3 十六国时期敦煌写经残片的整理………10
5.十六国时期敦煌写经的书体风格及其演变 规律………11
结 论 …………14

5.十六国时期敦煌写经的书体风格及其演变规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十六国时期敦煌写经书法的书体风格,恰好介于西晋和北魏时期两者之间。而从整个书法史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确是中国书法发展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这一时期,是篆书、隶书等旧书体逐渐衰落,楷书、行书、草书等新书体发展成熟的阶段。而贯穿这一发展过程的主线,就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也可称之为隶书楷书化。因此,十六国时期敦煌写经书法的风格特征,主要就是“隶楷相参”。笔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结体上来说,是字形扁阔,横长竖短,字的横张之势明显。这是受到了隶书体式的影响,但是这一特征到了十六国晚期就逐渐消褪了;其次,从笔法上看,横画是顺锋起笔,收笔重按,笔画写的尖头圆尾,但是这主要集中在早期作品中,在5世纪以后的写本里都是向下顿笔之后再作行笔;竖画露锋起笔,行笔较快,笔耕文化传播,出锋銛锐,显得短促而有力。这种写法也只见于公元五世纪初以前的写本中,之后便很少出现了;捺画顺锋起笔,轻起重落,少有波折,显得丰满圆润;横折的写法,更可看出隶书笔法的影响,转折处不提笔转峰而是略顿之后一转而下,不见棱角;竖钩趯钩的写法,是行笔至末端,轻顿作围后即提笔,少有出锋,即使出锋也是钩挑平出,有些较长的笔画甚至是朝左下出锋。这一特征也主要集中在十六国早期的写本中。总的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楷化的程度越高,隶书的影响则越小。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的写经书法,从公元 5世纪起,划分为前后两种类型,一种是4世纪-5世纪的“隶楷”体风格,另一种是5 世纪-6世纪的“楷隶” 体风格。
............

【学位级别】:硕士
结论

本文对十六国时期的敦煌写经作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北方是一个战火纷飞、军阀割据的时代。河西地区,由于地处偏僻、远离战乱成为了大量内迁少数民族和西迁中原流民的聚集区。而此时的敦煌,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河西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十六国时期的敦煌写经,存世数量极其稀少,相对总数达50000多件的敦煌文献来说,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书法研究领域一直扮演着“绿叶”的角色。但是,十六国敦煌写经恰好是处在“隶书向楷书过渡阶段”的重要转折期。因此,笔者认为该时期的写经书法不仅体现了早期“写经体”的风格特点,还为我们展现了“隶书楷书化”的演变进程及其规律,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对其书体风格、笔法以及用笔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以下两点问题:一是,十六国敦煌写经书法具有明显的“隶楷相参”的特点,这既说明河西地区的书法传统仍然深受西晋书风的影响,也证明了书法楷化的发生应该是多源的。二是,从对该时期写本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其楷化过程的发展十分曲折。究其原因是与当时的写经制度、书法发展以及汉化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参考文献:

[1] 田万东.  唐代书法盛况及成因探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2] 王梦舟.  倪瓒书法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3] 王剑兰.  金农与郑燮题画书法比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4] 胡晋峰.  大篆书法创作研究[D]. 中国美术学院 2013
[5] 戎龙超.  元代佛教书法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6] 张亚玲.  敦煌书法理论研究[D]. 兰州大学 2013
[7] 史春松.  隋唐时期敦煌写经书法研究[D]. 河南大学 2012
[8] 蔡渊迪.  敦煌经典书法及相关习字研究[D]. 浙江大学 2010
[9] 张顺琦.  敦煌遗书中的行草书法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10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0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e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