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唐代书法墨迹_《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11 18:23

  本文关键词:唐代书法品评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师范大学》 2010年

唐代书法品评制研究

于敏  

【摘要】: 品评制作为古代艺术批评重要方法之一,到唐代时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其中书法品评经唐代书法理论家的传承和创新已经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为后世书法批评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将主要对唐代书法品评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 “品评”从范畴论角度进行追溯应为“品”的子范畴,因此对于品评的理论意义研究,采取了从“品”的文字学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阐述的方法,结合一些品评书论家的对于“品评”的概述总结出“品评”的理论含义。 品评的使用最早并不是出现在书画领域,是由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摆脱了政治、功利色彩转向人物自身审美时,赋予了其美学批评的意义。其后,艺术各领域的品评批评纷纷展开,最早是钟嵘的《诗品》,它不仅是品评方法使用的“鼻祖”,更为重要的是其将品评思想引入文艺领域,而且在品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为后人立下典范。南朝的庾肩吾最早在书法领域内使用品评方法,为书法品评立下开创之功。进入初唐时,书论家李嗣真继承发展了品评批评,在体系进一步完备的同时,李嗣真开拓性的将“逸品”作为品评的风格标准引入品评体系,这是风格品评的开端,也为后来品评体系的完备打好坚实的基础。 盛唐时期品评批评被推向发展的最高峰,张怀瓘《书断》的出现成为高峰到来的标志。品评制在这一时期得到重大发展是有重要历史原因的,一方面盛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都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有着博大胸襟的唐王朝对各种思想的包容更是有利于书家们从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书法艺术的内涵。生逢盛事的张怀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汲取儒、道等思想来丰富发展书法品评,加之其深厚的书学理论修养,促成了品评书论《书断》的产生。《书断》中神、妙、能成为品评书法的标准,对其进行理论溯源可以深入了解唐代书法品评的特点。 唐代书论家进行书法品评时有其特殊的方法和途径,是利用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的关系,依靠心灵去认识、感悟作品的过程,因此具有意象性和直觉性的特点。如果说这种特点的品评具有模糊性、主观性,那么张怀瓘在品评时对于史料的旁征博引,对于书家的追源溯流,对于前人有价值书论的继承,无疑证实了其在进行品评批评时客观、公正的态度,从而也使得其品评批评具有了客观性色彩。 鼎盛时期的书法品评有极大的影响及价值。一方面为后人的品评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撰述体例及品评体系的品评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张怀瓘《书断》中对于引用的众多史料进行了认真谨慎的梳理,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引得后来书家渔猎其中,引用不绝。 我们对于唐代品评进行系统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其作出历史的诠释,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古老的品评思想与当代书法发展的交流和对话,寻找到两者的契合点,结合前人的方法和经验对今天书法批评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启示,体现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一) 课题来源9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9
  • (三) 研究现状9-10
  • (四) 采取的措施及方法10-11
  • 一、品评制溯源11-16
  • (一) 品评制的理论根基11-12
  • (二) 源自于魏晋人物品藻12-13
  • (三) 唐以前的品评13-16
  • 二、初唐品评制的继承与创新16-20
  • (一) 李嗣真继承了等级批评16
  • (二) 李嗣真首创了风格品评16-20
  • 三、盛唐品评制的集大成者20-30
  • (一) 盛唐品评发展的时代背景20-21
  • (二) 张怀瓘的美学思想21-24
  • (三) 风格品评的标准24-30
  • 1. 神品24-26
  • 2. 妙品26-28
  • 3. 能品28-30
  • 四、唐代品评制的特点30-34
  • (一) 品评的意象性30-32
  • (二) 品评的直觉性32
  • (三) 品评的客观性32-34
  • 五、唐代品评制的影响及价值34-36
  • (一) 理论价值34
  • (二) 史料价值34-36
  • 六、品评制的现实指导意义36-39
  • (一) 对当代书法批评家的启示36-37
  • (二) 对当代书法批评方法的启示37-39
  • 结语39-40
  • 注释40-42
  • 参考文献42-43
  • 致谢43-4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瑶洁;祁彪佳戏曲品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2 周银洲;论孙过庭“善书者”之标准[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耀建;论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2 田旭中 ,周浩然;对中国书法批评的反思和前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3 邓新华;论“品评”批评的艺术定位方式[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黄念然;“品”:颇具中国文化底蕴的艺术批评范式[J];黄冈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5 曾广;舒其伟;;书法批评的本体意识和科学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刘泽华,文丰;论乐的等级思想及其社会功能[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马鸿增;“逸品”论的文化内涵[J];美术研究;1990年01期

    8 宋华;试论中国古代书法批评思维方式的特点[J];艺苑(美术版);1998年01期

    9 于茂阳,刘宗超;书法的风格构成与品评[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龙春;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晓军;张怀瓘书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3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4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5 张丰君;;论《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6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7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8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9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杰;;试析明代学者对经史关系的探讨[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3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珣;柳与园林造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印;;概谈唐代书法的历史地位[J];书法世界;2003年10期

    2 田旭中 ,周浩然;对中国书法批评的反思和前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3 谭坤;;明代戏曲品评方法刍议[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4期

    4 马国俊;论书法品评视角的审美定位及其延伸——兼评《书品》与《书谱》在书法品评史上的地位[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5 林虹;试论戏曲史上的品评体论著[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04期

    6 刘南南;祁彪佳和吕天成的曲品著作之比较[J];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李冬梅;;《闲情偶寄》中的谐趣审美探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张荣庆;邱振中;刘恒;李胜洪;叶培贵;刘守安;秦永龙;倪文东;朱培尔;李一;杨涛;李卫;杨斌;;书法的当代标准[J];美术观察;2006年11期

    9 崔伟;;当代书法评价标准散议[J];美术观察;2007年10期

    10 宋华;试论中国古代书法批评思维方式的特点[J];艺苑(美术版);199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雪松;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理论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继玲;戏曲批评“品”之双璧——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与吕天成《曲品》之比较[D];兰州大学;2011年

    2 马越;祁彪佳及其戏曲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史凤云;吕天成《曲品》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农建南;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钮君怡;祁彪佳戏曲理论疏证[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李菲;张怀瓘书法品评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国庆;论中和之美[J];文艺研究;1988年03期

    2 王璜生;中国古典绘画接受现象研究[J];文艺研究;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翼;胡长春;;陶新民先生访谈录[J];书法之友;2000年06期

    2 张同标;赵玲;;试论颜真卿书法阶段性的宏观考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02期

    3 陈荣谦;;论唐代书法家学的传习方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7期

    4 傅勇;;桃李无言 下自成蹊——读《青少年书法》十七载受益匪浅[J];青少年书法;2002年06期

    5 余巨力;;隋唐五代的书法[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7期

    6 吴芳芳;;醉写狂草[J];故事世界;2007年07期

    7 侯忠明;;唐代书法繁盛之教育成因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9期

    8 常春;;唐宋书法观念研究[J];唐都学刊;2010年03期

    9 刘长春;;宣纸上的话题[J];作家;2004年05期

    10 筱陈;;书道、人生[J];领导文萃;2008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元军;;从敦煌唐写经卷子看唐代的写经书法[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2 莫小不;;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叶子彤;;论联墨艺术的时代精神[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家民;[N];黑龙江日报;2000年

    2 李九生;[N];博尔塔拉报;2008年

    3 张志和;[N];中国文物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韩美丽;[N];秦皇岛日报;2006年

    5 杨家伟;[N];美术报;2008年

    6 胡崇炜;[N];辽宁日报;2007年

    7 龚旭萍;[N];美术报;2002年

    8 孙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9 李军(山西);[N];中国商报;2003年

    10 山 水;[N];中国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丛思飞;唐代书法文献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周侃;唐代书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畅运合;唐代书学文献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万东;唐代书法盛况及成因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于敏;唐代书法品评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秀杰;唐代书法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孟玲英;唐代篆书发展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孟宝跃;唐楷结体整饬化的成因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吕高阳;唐代书诀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邢志强;审美趣味与历史转向[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8 王晓亮;北宋书法韵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晓东;李隆基书法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继龙;李邕书法论[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唐代书法品评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7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37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0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