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政治思想的特点_《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10年
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研究
刘兆彬
【摘要】: 康有为(1858-1927),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书法美学家和书法家,“戊戌运动”的领导人和清代“碑学运动”的领袖。他是传统书法美学的总结者和终结者,也是现代书法美学的开启者。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建立在“元气论”哲学的基础上,可称为“元气论”哲学的书法美学观。 康有为的哲学是“元气论”哲学,以“元气”为宇宙的本体,它是世界的终极存在,也是世界的开端和终端。在这一哲学体系中,宇宙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气化”过程。“元气”通过“气化”凝成万物,万物又通过“气化”消散为“元气”,如此循环往复,构成全部的宇宙现象,而其实质,便是“元气”的“凝散”。康氏所谓的“元气”是一种“三一体”,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换言之,它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对于康氏来说,“元气”的性质、特点及其运动规律(气化),是其美学的规定根据。从原理的层面看:在康氏美学中,“元气”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本源,也是审美现象的本质,所有审美现象在实质上都是一种“气化”现象,因此,也可以说“气象”就是康氏美学中所谓的“美”。从(书法)艺术美学的层面看:“元气”是书法美的本源,“气象”是书法美的具体表现形态,“气息(气味)”是书法鉴赏的核心。 康氏以“元(元气)”为书法的本源。他所谓的“元(元气)”包括以下主要意涵:第一,“元”即“气”、“太一”和“太极”等;第二,“元气”是宇宙的本体,是世界的存在根据;第三,“气”是万物的“原质”;第四,“元气”既是“实体”又是“主体”。其哲学的主要命题包括:(一)“既有气,然后有理。”(二)“‘凝散’二字,尽天地物理。”(三)“盈天下皆气而已,由气之中,自生条理。”(四)“理与性皆是人理人性”,“未受气以前”,无所谓“性、理”。(五)“有气即有阴阳”。(六)“天地之理,阴阳而已”。(七)“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八)“天道之常,一阴一阳。凡物必有合也。”(九)“阳贵而阴贱,阳尊而阴卑,天之道也”。(十)“形而后有气质之性”,性就是“气质”。概括说来,这些观点的思想实质是说:作为宇宙本体的“元气”由“阴阳二气”组成,这两种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的“气”构成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宇宙发展变化的动力;其中,在“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中,“阳气”占据矛盾的主导方面,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所谓“性”和“理”,就是“气质(气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从美学的角度讲,“元气”具有以下审美属性:第一是“具体性”,这是因为,“元气”是一种“新客体”,可称之为“想象性存在”或“意象”,这是它能够成为“审美存在”的根据。第二是“运动性”,在康氏的哲学和美学中,“元气”是具有“主体性”的“流精”,即:它是“自由自发”的、不断地“开显自己”并“是其所是”的存在,因此,它以“气化”的形式表现自身。第三是“情感性”,因为“元气”具有自身的“质”,因此,它具有特定的“性情”,这也是它能够成为“审美存在”的原因之一。 在康氏的书法美学中,“元气”表现为“气象”,因此,“气象”就是具体的“审美形态”。这一思想,有着深厚的美学史渊源,是传统美学“气象说”的继承和发展。在康氏看来,“气象”即“气化之象”,适用于政治、文学、伦理、自然和艺术等领域。它具有以下审美特征:(一)浑成美。“气象”是审美对象的整体精神风貌,它是审美对象的“生气”。(二)空间美。元气“聚为有象”就是具体的存在,必然会有其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三)韵味美。“气象”是“气韵生动”的审美存在形态,具有韵味美。(四)整体美。“气象”是宏观的审美概念,具有总体性和整体性。(五)层次性。“气象”具有不同的层次,其中,越是趋近“元气”的本然状态——“浑成”状态的“气象”层次越高,反之则越低。康氏将“气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阳刚气象、阴柔气象和太和(中和)气象,它们分别对应于“壮美”、“优美”和“中和美”三种基本的审美风格。在康氏的书法美学中,“气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它是“境界”质量的标志。这是因为,“气象”概念中的“气”就是“生命本身”,“象”就是“生命”的表现,而“境界”的“气象”愈浑穆,它就愈有生命的活力,反之,“境界”的气象愈“萧条”,它就愈缺乏生命的活力。 “气象”的审美“存在方式”,离不开物质的形式,在书法审美中,“气象”就寄寓在书法的“形质”上。康氏极为重视书法的物质形式,提出了“盖书,形学也”的观点,这就抓住了“气象”问题的关键。在康氏的书法美学理论中,有大量的关于书法、书风、书意和书体等,即书法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问题的论述。 康氏关于“书法”的探讨,包括“笔法”(含执笔、运笔、行笔、方笔、圆笔、篆之法、隶之法、楷书“八法”等)、“章法”、“字法”(含结构、布置等)、“墨法”和“纸法”等。其主要观点有:(一)“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康氏继承了“运笔”是“书法”关键的传统思想,把“运笔”的基本形式分为“方笔”、“圆笔”和“方圆并用”三种基本类型,这是相当完备的概括。(二)“方笔便于作正书,圆笔便于作行、草,然此言其大较。正书无圆笔,则无宕逸之致;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故又交相为用也。”(三)“欲运笔,必先能运腕,而后能方能圆也。”(四)用笔贵藏锋。(五)“笔法”统一于“笔势”,是因势而生的存在。(六)“执笔”要“虚拳实指,平腕竖锋”。(七)结字要“茂密”,要“自然天成”。(八)重视“结字”,又反对“专讲结构”。(九)章法以“茂密”为主,要疏密得当,达到“纵横相涉,阖辟相生”、“位置天然”和“牝牡相得,不计点画工拙”的艺术效果。(十)“用墨”要以“浓墨”为主,“浓淡”适宜。(十一)“纸法”要求做到:所用的纸要“与笔、墨有相宜之性”,“若纸刚则用柔笔,纸柔则用刚笔”。 关于“书意”,即书法的表现问题,康氏继承了中国古代艺术重写意的传统,提出了“得形质”然后“得性情”的观点。可以说,康氏所理解的“书法”类似武术中的“形意拳”,其中的“形(书写结果)”是“对象化”了的“思想情感(意)”。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程度的辩证性。在“书意”问题上,他强调“新理异态”,即“形式创新”的重要性,这是康氏的“进化论”思想在书法美学中的表现。 康氏论述了三种基本类型的“书风”,即壮美、优美与中和之美。这是与阳刚气象、阴柔气象和太和(中和)气象一一对应的、完备的理论概括。这三种基本类型,每一种都可以无限细分下去,因此,具体“风格”的数量是无穷的。康氏的风格理论相当完备,既涉及了民族的、时代的、时期的风格,也涉及了个人的风格。 康氏“书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关于“变体”和“八分”的研究。一般说来,所谓“变体”,是和“正体”相对而言的概念,也叫“正体变态”、“变制”、“破体”等,指的是一种处于“过渡状态”的书体。但是,从思辨的意义上看,所有的“变体”都同时是“正体”,而所有的“正体”也都同时是“变体”,这是因为,任何书体都兼有“它本身”和“过渡书体”的意义。因此,“变体”是一个“活称”,指的是“书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固定的书体。在书法演进的过程中,“变体”具有两种基本的职能:一是充当“解散旧体”的武器,二是充当“旧书体”向“新书体”过渡的桥梁。其根本意义在于:适当地“变体”是“书体”创新的关键,可以认为,在“变体”或者说“正体变态”、“变制”和“破体”身上,蕴藏着汉字“书体”演变的秘密。在康氏看来,成功的“变体”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变体”时需要遵循“八分”的尺度。具体说来是这样:如果将“旧体”十分,那么,“新体”要继承“旧体”的“八分(百分之八十)”,创新过程中吸收的来自“旧体”以外的因素应占“二分(百分之二十)”,不管这种新的成分是从其他书体借鉴而来还是作者独创的,都要控制在这个比例之内。换言之,在“创新”的书体中,要有“百分之八十”的构成要素来自“旧体”,“百分之二十”的构成要素来自别处。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合理的”结论。 康氏书法美学以“壮美”为审美理想,要求书法有:(一)浑穆的气象;(二)雄浑的力量;(三)庞大的体积;(四)奇异多变的形态;(五)飞动的气势等。为实现这一审美理想,康氏设计了一个实践计划,即向“南碑与魏碑”学习。他提出了“南碑与魏碑”有“十美”的观点,“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这“十美”,其实都是“壮美”的审美特征。此外,他还提出了师法“南碑与魏碑”的几点好处:第一是“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第二是“可以考隶楷之变”;第三是“可以考后世之源流”;第四是“各体备具”;第五是“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他本人的书法实践,很好地落实了自己的主张,创造了笔气浑厚苍茫、体气茂密雄强、行气逸宕、气象浑穆的“康体”书法,增强了其书法美学的说服力。 康氏的书法鉴赏理论是以“气息(气味)”为核心的。这一审美标准源自中国书法史的传统,而康氏的“气息(气味)论”,是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作了更进一步地阐发。他关于“气息(气味)”的论述涉及以下主要内容:(一)生命气息;(二)金石气;(三)雅气与俗气;(四)古气;(四)武夫气和伧父气;(六)浩大之气。总的来说,他最激赏“浩大之气”,因为它是“元气淋漓”的美,最讨厌武夫气、伧父气和俗气,这与其书法审美理想上崇尚壮美是一脉相承的。康氏的书法美学,以“元气论”始而以“气息论”终,从“元气”的创造回归到对“元气”的欣赏,整个体系即告完成,形成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圆圈”。在鉴赏论中,他为人们留下的是“浑穆”的气象,是浩浩的“元气”,是“太虚之气”的运化和“太和气象”之神秘——换言之,一种元气淋漓的壮美之风。 综观康有为的书法美学,可以看出:他的书法美学是传统书法美学发展的总结果,是明代中叶以后书法美学新潮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还吸收了西方美学思想的成果,开启了传统书法美学现代转换的大门。在美学发展史上,他上承王阳明、李贽、傅山、阮元、包世臣、刘熙载,下启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书法美学思想。因此,他堪称为传统书法美学的终结者和现代书法美学的开启者,他的美学是传统书法美学与现代书法美学的转捩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292.2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晖;严羽“气象”说评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陈方既;;气息论[J];书法之友;2000年02期
3 陈方既;;气息论[J];书法之友;2000年03期
4 甘中流;;从“心学”到“形学”:康有为的书学与古典书法理论重心的转变[J];书法之友;2000年10期
5 罗怡明;康有为保皇思想探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郑德开;司空图与“诗味说”[J];楚雄师专学报;1995年01期
7 张守军;康有为的大同思想[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8 许文骊;康有为大同说对毛泽东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1期
9 张立新;康有为与心学[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潘立勇;朱熹“气象浑成”的审美理想[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2 赵旗;心学与禅学[D];西北大学;1999年
3 金丹;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4 陈碧;《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张传友;清代实学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王鹏英;二程理学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宋丽艳;康有为大同思想与全球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刘霞;包世臣书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建华;康有为与古典书法美学终结[D];河南大学;2005年
4 薛帅杰;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D];四川大学;2005年
5 崔善锋;康有为的变革思想[D];山东大学;2005年
6 罗怡明;康有为君主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7 单昆军;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丹;康有为革命观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梁辉成;;化育万物谓之德——谈《庄子》的“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温纯如;黑格尔关于量与数学的无限性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富丹江;故宫建筑与传统中和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顺庆;;唯科学主义与中国文论的失语[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宋宝安;张一;;创新社会管理:控制物价促进稳定的基本战略[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段丰;;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德育引导工作[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顾学宁;;当局者清——全球金融风暴、全球性经济危机与世界的未来、中国的作为[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汉生;;效用度量的新方法及其度量结果[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赛依丁·赛里木江;;运用《资本论》观点正确认识全球金融危机[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延晶津;;《资本论》与资源型城市政府引导性可持续发展探析[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于婷;煤炭企业跨区域扩张风险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构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良志;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2 王明居;宗白华先生的周易美学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陈文忠;含蓄美探源[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张旭曙;朱熹的平淡美理想[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曹建;;耿介绝俗的章草大家吕洪年[J];书法世界;2003年12期
6 蔡显良;;寂寞高者——吕洪年先生章草书艺管窥[J];书法世界;2003年12期
7 方向;;“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8 张学智;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姜海军;;二程文道观及其时代性分析[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3期
10 郑万耕;宋明易学论象与数[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庆杰;宋明理学美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德淳;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阐释[J];上饶师专学报;1996年05期
2 张稼人;“会于中和,斯为美善”——项穆书法美学思想简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3 陈炎;;张怀瓘书法美学思想初探[J];理论学刊;1990年01期
4 黄坚;;论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对当代书坛的启示[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5 丁锦玉;浅论儒道禅美学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J];青少年书法;2005年12期
6 施国卿;;简论王铎书法美学思想[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杜志运;;论宗白华书法美学思想中的空间意识[J];艺术学界;2011年01期
8 顾翔;;许慎《说文解字》的书法意义[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吴新来;;“寓意”而不“留意”——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略论[J];电影评介;2009年19期
10 田龙;;书法对中国绘画笔意的影响[J];山花;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贾小叶;;从康有为“两考”的不同反响看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张建平;;论青瓷书法装饰创新的美学意义[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也农;;呵护传统,不趋“时风”——李守信《学习〈书谱〉浅得》及《历代书家书学思想简介》序[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一○年)[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隽波;[N];山西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崔志坚;[N];光明日报;2011年
3 记者 王颖;[N];乌海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宏伟;[N];新华日报;2011年
5 宋文京;[N];文艺报;2001年
6 郭臣;[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7 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潘学聪;[N];中华合作时报;2011年
8 江锦世;[N];人民日报;2011年
9 潘学聪;[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胡崇炜;[N];辽宁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兆彬;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伍永忠;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张建华;碑学的发扬[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4 王登科;书法与宋代的社会生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6 王天德;现代书法的水墨形态[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7 王守民;明郑—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地区碑派书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周旭;“崩坏与重建”[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9 王传峰;中日近现代书法交流比较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10 辛勋;论朝鲜后半期书法艺术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霁;晚清碑、帖书法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刘微;蔡襄的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想;康有为对今文经学的利用与改造[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海霞;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晓炜;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蒋维震;康有为体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东波;康有为晚年思想趋稳原因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游为;康有为哲学本体论思想发微[D];河南大学;2012年
9 魏潘红;求新与复古的变奏——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特点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向宣宇;康有为公羊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4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54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