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书法视频现场挥毫_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

发布时间:2016-11-04 11:20

  本文关键词: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契合自然是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唯变所适是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充满激情是书法创作的自我状态,气韵生动是书法创作的生命主题,返璞归真是书法创作的人格真谛。只有从创作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其审美原则,才能对中国书法艺术创作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

兰州大掌掌报 (社会科掌版) 3卷第 4 ̄/09年 7第 7: 20月 Jun l f azo nvrt ScaSi cs V 13 ./uy20 o ra o nhuU i sy(oi c ne) o.7 No4Jl 09 L ei l e

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 徐建新 (东学院美术系,陇甘肃庆阳 750 400)

内容摘要:契合自然是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唯变所适是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充满激情是书法 创作的自我状态,气韵生动是书法创作的生命主题,返璞归真是书法创作的人格真谛。只有从创

作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其审美原则,能对中国书法艺术创作有一个新的才 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书法艺术;作;创基本规律;最高境界;自我状态;生命主题;人格真谛

中图分类号:22 J9 . 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20 ( 0)4 17 5 10. 42 90— 3— 8 0 0 0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中国书法是从写字开始的。但是,由写字

其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创造意识和审美情趣。上升到书法,“便逾越了对字形之状的单纯描

中华民族自强刚健而又平和忠厚的精神气质,旷达画,,旨在追求文字的神韵气度。清人刘熙载就说而奔放而又谦恭温良的优雅风度,都在中国书法艺术过书法以神为最,以气为上,以形次之的话。也就 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和展示。在中国传统文化是说,书法艺术不是单纯地写字,它是对写字的超大背景下,考察中国书法艺术创作,把握中国书法越,它所追求的是神韵和气势。就是人们平常所说这的艺术形象,有助于从更深层次和更高境界上来认的“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和大气磅礴,一泻千里”, 识和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和心物交融的境界。为什么这

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书法艺术创作活动。 一

样说呢?这是因为,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作品,的终它

极价值是观赏、是审美。没有观赏价值、没有审美价 、

契合自然是基本规律

值的书法作品是失败的作品,是乏味的作品。以,所 在书法家眼里,字是宇宙,是自然,字字是生命,只 有情系宇宙,心怀自然,关爱生命,才能创造出契合

书法有道,道法自然。东汉蔡邕《九势》:“云夫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

表现宇宙自然的出矣。[4s老子 十五章》:“”1 1《 1二言人法地,法宇宙自然和生命本质的书法作品,地合谐之美与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怀。正是在这个意义天,天法道,法自然。”道何谓自然?自然者自然而上,我们说,书法家必须深入生活,体验自然,受感然也。自然而然之理乃是中国书法创作的根本原则。 外物。立于天地之间,观于六合之内,目极山川之 I中国书法是凭借文字的表现,中国文字可以说是与势,心穷万物之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浩然正养同根同源,相辅相成,同时产生的。中国文字的出现气,极风云大观”的豪迈气概;养成“云奇如画,看听首先是对自然物象的模拟、制和再现,以被称复所水韵于琴”自然情怀;略“火烧不尽,春风吹的领野之为象形文字,而这正是中国书法的早期生成和起又生”的生命意蕴;悟“感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 点。正是在这种模拟、复制和再现的过程中,形成了的人文情结。事实上,关于书法家艺术创作人类抽象变易的思维能力和心灵感应的艺术视角。无私照”

在所以,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一开始就内含与宇宙自然大化流行的相互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从元典《易》周中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揭示。周易 《系了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周易 《系辞》:“言古者包言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牺氏王天下也,则观象于天,仰俯则观法于地,观鸟辞》:“之;天垂象见吉凶,人象之;出图洛出书,圣河圣人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则之。”又言:“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 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既是对”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这说中国文字起源的高度慨括,可以说是对中国书法也明,只有契合自然,才能再现宇宙自然之德性;只有起源的高度慨括。 收稿日期: 0 90 .8 2 0-2 1作者简介:徐建新 ( 93,, 1 6一)男甘肃庆阳人,副教授,事油画和书法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从

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


  本文关键词: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63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2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