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墨法对书法创作的作用_《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21 17:03

  本文关键词:中国书法墨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9年

中国书法墨法研究

陈海良  

【摘要】: 在中国书法史上,前人对书法的功用、笔法、艺术精神以及鉴赏书法的审美规范等都作了很多阐述。然笔墨相连、一体共生。在创作中,书家在强调笔法、章法以及情感在作品中重要性的同时是非常讲究墨法的,尤其是元以来,书家通过墨法的表现力来彰显作品的意韵。但墨法在实践中的强调并非就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且,前人对墨法的理论研究也较为琐碎、杂乱,,也没有一个体系。为此,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条线索对前人的墨法进行研究,努力还原一种真实的书法墨法变迁史。 首先从文献上出发,对前人在墨法上的理性描述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诸如笔法、章法等的论述进行梳理。结果发现:前人对墨法的见解大多偏向于感悟式的描述,缺乏系统性,更没有论及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与历史背景;而且,因立场、视角的不同,墨法的见解也更为驳杂,甚至矛盾,墨法的阐释还处于多元并存及互相争辩的状态之中。不仅如此,这与实践中的墨法运用也存在很大出入。其次,为真实地反映出前人的墨法运用状况,通过对上博、故宫博物院等十几家博物馆的大量真迹的考辨,发现前人对墨法的描述与实践中的表现确实不相对应,尤其是明清时期。然后,再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条线索的相互证伪,我们发现:从墨法的功用上讲,墨法大致可分为实用和审美两个层面。然因实用性墨法的形式较为单一,艺术性不高,所以,书法墨法的丰富表现主要集中在以审美为主的范围之中。为此,对墨法的研究也主要以审美领域的艺术性墨法为对象。根据墨法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以及墨法所反映的情感因素等,这种以审美为主的墨法表现主要以“中和”型墨法为始基,随着思想观念、情感因素等影响,逐渐分化出“墨趣”型和综合型墨法。尤其是综合型墨法是中国书法墨法运用的高峰,各种纷繁的墨法变化趋于一个“和谐”的有序状态,共存于一个完整的构图之中,画意迭出,和而不同。它以王铎、林散之为代表,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纷繁有序的“六彩”世界。为更好地揭示墨法的发展规律,还对各种墨法形态进行了类比分析,它不仅为墨法类型的划分提供了有力依据,也揭示出各种墨法形态的形成及内在联系。最后,本文还论述了墨法与书写工具、材料等外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本文通过对书法墨法演变的梳理、分类及形式分析,虽不能囊括所有的墨法表现,对墨法发展的规律也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寄希望本文能对中国书法的创作,尤其是对墨法运用提供理论上的见解,为当今书法创作语言的不断丰富提供一个实践性的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1
  • 绪论11-18
  • 一 选题的缘由11
  • 二 选题的现实意义11-12
  • 三 概念的阐述12
  • 四 文献综述12-17
  • 五 研究方法17-18
  • 第一章 墨法理论的漫衍18-34
  • 第一节 唐以前有关墨法的描述18-21
  • 一 笔与墨法的关系18-19
  • 二 纸墨相合与墨法的关系19
  • 三 用墨与墨法的关系19-20
  • 四 用笔与墨法的关系20-21
  • 第二节 唐宋时期墨法的理性化表现21-25
  • 一 对浓墨法的解读21-22
  • 二 水墨概念的提出22-24
  • 三 审美意识下的墨法特征24-25
  • 第三节 元以来墨法的个性化倾向25-30
  • 一 水墨的辨析25-26
  • 二 墨法的自觉追寻与笔墨争辩26-30
  • 第四节 现代人的墨法观30-33
  • 一 黄宾虹的墨法观30-32
  • 二 林散之的墨法观32-33
  • 小结33-34
  • 第二章 墨法源流考34-68
  • 第一节 从"一点如漆"到"小儿目睛"34-53
  • 一 魏晋以前的墨法状况35-37
  • 二 晋唐时期的墨法37-46
  • 三 两宋时期的墨法46-53
  • 第二节 "书画同源"下的墨法变迁53-64
  • 一 元代的墨法表现54-57
  • 二 明清的墨法表现57-64
  • 第三节 现代书家的墨法64-66
  • 一 黄宾虹的七色墨法64-65
  • 二 林散之的水墨之变65-66
  • 小结66-68
  • 第三章 墨法的类型分析68-108
  • 第一节 中和型墨法69-76
  • 一 晋唐时期的中和墨法70-74
  • 二 "中和"型墨法的延续74-76
  • 第二节 "墨趣"型76-87
  • 一 "墨趣"观念对"法"的重新解读77-81
  • 二 "一本性情"的杨维桢81-82
  • 三 直抒性灵的祝允明和徐渭82-86
  • 四 "墨趣"型墨法的延续86-87
  • 第三节 综合型墨法87-103
  • 一 综合型墨法出现的前提条件87-98
  • 二 综合型墨法的特点98-101
  • 三 综合型墨法的审美特征101-103
  • 第四节 董其昌墨法的特殊性103-107
  • 一 "画禅"的董其昌103-105
  • 二 折中的董其昌105-107
  • 小结107-108
  • 第四章 墨法的形态分析108-143
  • 第一节 本墨法108-124
  • 一 浓墨法108-114
  • 二 焦墨法114-116
  • 三 浓厚涨墨法116-122
  • 四 飞白122-124
  • 第二节 水墨法124-135
  • 一 淡墨法124-131
  • 二 淡墨涨墨法131
  • 三 破墨法131-133
  • 四 宿墨法133-135
  • 第三节 组合墨法135-142
  • 一 组合墨法的情感化特征135-139
  • 二 组合墨法的形式表现139-142
  • 小结142-143
  • 第五章 墨法的相关因素143-164
  • 第一节 墨与墨法143-147
  • 一 松烟墨、油烟墨对墨法的影响143-146
  • 二 墨的对胶对墨法的作用146-147
  • 第二节 笔与墨法147-152
  • 一 秦汉的毛笔形质147-149
  • 二 魏晋南北朝的毛笔形质149
  • 三 唐宋时期毛笔的形质149-151
  • 四 元以来的制笔151-152
  • 第三节 纸张(绢、帛)与墨法152-160
  • 一 纸前书写材料对墨法的作用153-154
  • 二 纸质对墨法的影响154-160
  • 第四节 笔、墨、纸(绢、绫)、水之间的相互作用160-163
  • 一 笔墨相得160-162
  • 二 纸墨相应162-163
  • 三 纸、笔、墨之综合作用163
  • 小结163-164
  • 余论164-167
  • 附录167-185
  • 参考文献185-194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等194-197
  • 谢辞19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文华;杨豪中;苏义鼎;;传统建筑楹联营造的空间类型刍议[J];华中建筑;2012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文华;关中地区明清建筑楹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建丰;论王铎书法的“涨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升;王铎著述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2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4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刘成;论文人画审美之流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罗宗贵;;从法国新古典主义看中国文人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8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9 姜大治;;浅议手风琴演奏中的协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10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中国传统茶禅美学思想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秋霞;;艺术类博物馆与青少年美育[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夏慧茹;;《说文解字》与中医基础理论[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怀宇;曹怀锋;;论《管子·地员》篇生态学价值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10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啸;论写意花鸟画中的“取长补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邹迎双;反思图像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锦秋;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及今用[J];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04期

    2 吴良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环境创造——为2007年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写[J];城市规划;2007年08期

    3 邓夏;;“反者道之动”——浅论中国传统建筑意匠之相反相成[J];城市规划;2011年01期

    4 陈震东;传统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人性和哲理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5期

    5 王栋;丁昶;;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在未来建筑学发展中的角色[J];工业建筑;2008年12期

    6 单士元;第九届传统建筑园林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规划师;1997年01期

    7 张升;王铎著述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年01期

    8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刘金钟;浅论建筑意境美的构思  [J];华中建筑;1994年03期

    10 雍振华;;略论传统民居的传承[J];城市建筑;2011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2 周勋君;清代书法批评中对形质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草书异部同形大字典》即将出版[J];文献;1997年04期

    2 赵绪成;;仙风道骨林散之[J];书法艺术;1998年01期

    3 钱清贵;论中国书法文字样式的多元性[J];书画艺术;2001年06期

    4 ;青年篆刻家[J];青少年书法;2003年24期

    5 李敬;潘主兰——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诗人[J];青少年书法;2004年09期

    6 ;青年书家[J];青少年书法;2005年02期

    7 ;吴奇[J];青少年书法;2005年21期

    8 ;二十年中国硬坛百家——岑勇[J];中国钢笔书法;2005年05期

    9 沈鹏;;中国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书画;2005年08期

    10 贺文忠;;谦实豪信张德茂[J];时代潮;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海;;张宗祥论书的美学思想及对中国书法的审美评价[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国清;李明忠;王立国;任前功;;一种用于飞行仿真系统的综合型网络[A];二○○一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董开全;;中国书法与中医学[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忠保;侯振德;徐家福;富东慧;;一种综合型研究型材料力学实验[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5 姚婷婷;;综合型医院PACS的设计与管理[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谭永前;赵征鹏;普园媛;徐丹;;中国特有艺术风格的非真实感绘制研究概述[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文杰;汤兵勇;;一类温度控制系统的综合模糊控制器[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高尚仁;;中国书法对老年人保健和康复的研究[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陈莉;王志智;聂学州;;一种多裂纹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的新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刘邦凡;刘彬;;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构的综合模式[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李彬;[N];中国艺术报;2009年

    3 ;[N];中国艺术报;2009年

    4 记者 韦鹏雁 通讯员 梁绍恩;[N];广西日报;2010年

    5 ;[N];中国艺术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亚萌 冉茂金;[N];中国艺术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N];丽水日报;2011年

    8 小马;[N];美术报;2009年

    9 雪涅;[N];美术报;2006年

    10 许小宾 张学晋;[N];运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良;中国书法墨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马银亮;高浓度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3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龚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观念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5 陈理;基于传质浓度差同步优化多组分质量交换网络[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黄一鸣;王铎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7 鲁伟明;书法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新型服务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D];东南大学;2005年

    9 陈雷;组合材料库的液相并行合成及红色真空紫外荧光材料敏化剂的组合筛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江涛;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峰均功率比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华;建筑形态的灵活处理与中国书法“结体之变”美学相关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柏松;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书法艺术[D];河北大学;2009年

    3 苏海宁;试论中国书法的构成元素在现代雕塑形态中的转化[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4 鄢敏;中国书法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D];武汉纺织大学;2013年

    5 胡良伟;论中国书法与山水画艺术的同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路娜;中国书法与中国舞蹈的审美比较[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苏道玉;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创作流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石得春;SCRC公司基于C-H-M组合法的车辆设计师绩效评估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胡予宸;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之中国书法学习动机比较[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欧苏婧;三部综合型中级听力教材练习设计的比较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书法墨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84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2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