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怀念之十六)钱志中:想见仪容空有影 欲闻教诲杳无声
发布时间:2016-11-30 16:42
本文关键词:翰墨甩块垒 狂气满云间——杨维桢及其书法艺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坛声明: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欢迎您注册望海楼论坛,注册后您将享有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李敬白 于 2010-7-15 07:37 编辑想见仪容空有影 欲闻教诲杳无声
———回忆我的恩师郑奇教授
钱志中
接到郑老师突发脑出血的电话是2009年4月9日的凌晨。我当时一下子惊坐在床上,茫然不知所措。等匆匆赶到省人民医院,看到泪眼婆娑的蔡师母,真是无语凝噎。师母说4月8日中午郑老师晕倒在洗手间,直到6点多她从医院下班方才发现,急忙拨打120送往离家最近的省人民医院手术抢救。因昏迷时间长,出血点位置欠佳,加之术后伴发急性肾衰,预后非常危险。此后的108天,恩师先后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南京分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直到去世前几天,师母还在托人联系北京302医院,希望能将病情时有反复的老师转院治疗。然奇迹终未能出现,2009年7月24日上午8时郑老师在南京溘然长逝。
恩师一生笃信佛教,日日苦修精进,此生于众香国中来,大名在千佛经上见。他神归净土,往生西方,却给生者留下无尽的哀思和绵长的思念。
郑老师既是我读博士时的导师,与我又同为姜堰老乡,还是我爱人的远房叔叔。于我,他恩重如山。依着爱人对他的称呼,这么多年我一直喊他叔叔,偶尔在课堂或是其它正式场合尊一声郑老师,反倒不那么自然了。他人如其名,经历坎坷而上下求索,淡泊宁静而才思凌云,是奇人。作为文革后最早的研究生,在我们农村老家,可是十里八村孩子的偶像。我十几岁便闻得他的大名,只是无缘一见。后来大学毕业,恋爱结婚,爱人恰恰是他的远房侄女,这才终于能有幸相见。2001年我研究生毕业,是他写信拜托时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的阮荣春教授,将我分至南艺研究生处工作,从此走动便更加频繁起来。他对我的学术引导便是始自那一段时期从城西草场门到城东清溪路之间的频繁往返。倾诉我的疑惑,聆听他的教诲,成为我精神生活中最充实、最享受的经历。
郑老师性行畅达,大度从容,谈锋机敏,妙趣横生。数十年理论积淀与创作实践赋予他汪洋恣肆的才情。尤其是与董欣宾先生(他呈过拜师帖,尊称董师)十几年的合作使他深窥中国画画理之堂奥。享有画名的董欣宾尽管是师承南艺刘海粟老校长的国画研究生,然而因性格桀骜在美术圈中颇多争议。我在南艺工作也时常有所耳闻。尽管我从未与董先生谋面,只是因为郑老师受益于他而常常心存感激,加之郑老师经常给我细说董欣宾先生在中国画创作与理论探索所取得的成就,我便自觉不自觉地也成了董欣宾的拥趸。有一次问及老师: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董欣宾先生有陈见甚至不愿意提及这位勤于探索的大家?老师说,董欣宾极具个性,其许多言行难容于世,倘若世人因为其个性而不能接受他在中国画创作实践中的巨大贡献,是十分遗憾的。反过来说,作为艺术家的董欣宾,设若没有强烈的个性,抑或也不会有那么大的艺术成就。他为董欣宾身上所闪耀的绘画思想的光芒所折服,所以能理解、接纳、容忍董师不为常人所接受的性格。这大概应该归因于笃信佛教引致的淡定、宽容与大智慧吧。董欣宾先生后来罹患肺癌两次住院,郑老师操劳奔波,董欣宾先生去世后,郑老师帮助筹划追思会,策划在南博举办董欣宾画展,组织出版《大师的艺术苦旅》追思文集感念恩师,甚至在董欣宾2002年去世后的第五个年头,完全由郑老师独立主持完成的专著《中国绘画本体学》仍然延续他之前与董欣宾合作的《中国绘画本体学》、《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中国绘画原理论稿》、《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中国绘画原理论纲》、《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等著作的惯例,将董欣宾的大名署在自己的前面,把自己放在第二作者的位置。就因为署名问题,《中国绘画本体学》出版后好长一段时间拿不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项目出版资助,按照南航科研管理的相关规定,学校不予为第二作者资助著作出版。郑老师费尽周折,多次向主管部门打报告阐明事情原委,最终校领导出面协调,方解决此事。老师的气度风范,学生须仰视才见。
郑老师慧眼识英才才,热心提携后进,显示出一个大学者的敏锐洞察力与开阔的胸襟。八十年代中期,老师任《江苏商业专科学校学报》编辑,能力排众议,连续发表李向民老师——当时还是一名稚嫩的在校大学生的关于精神经济的论文,,为李老师开创的精神经济理论鼓吹呐喊。这段佳话也玉成了李老师与郑老师之间数十年亦师亦友的挚情。
郑老师学风严谨,尤其对年轻人治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不放过。刚到南艺的时候,我把在苏州大学攻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时撰写的《魏晋南北朝文体理论流变》、《新时期音乐文学的艺术特点》、《诗经叠音词概论》以及一些评论文章呈给他指教,他对我的文笔与理论功底还比较满意,但认为啃书本还不够,需要更深厚的理论根基做学术研究的支撑。我与郑老师的第一次学术合作是2003年为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千年遗珍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翰墨甩块垒 狂气满云间——杨维桢及其书法艺术》。当时组委会给郑老师发来约稿函,希望能够为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恩师对元代文人杨维桢特立独行的个性及其书法艺术关注已久,并做了杨维桢年谱、书法作品集、杨维桢诗歌、元代松江派的活动等资料的前期搜集整理工作。他让我认真研读资料,撰写学术论文。对于这第一次合作,我不敢怠慢。在充分驾驭材料的基础上很快确定了写作思路,从动笔到脱稿仅一个星期便完成了论文。但是老师不甚满意:尽管基本概括了杨维桢的艺术道路与书法艺术的特点,论文逻辑线索也比较清楚,可他以为太像学术论文了,过于板滞,缺乏创新,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有取回资料自己亲自操刀重写的年头。尽管很受打击,但我不甘心我们的第一次合作以这样的结局收场,于是我恳求他给我重新撰写论文的机会。在他的指导下,《翰墨甩块垒 狂气满云间——杨维桢及其书法艺术》终于得到老师的首肯。他的一句“考试合格了”让我受用至今。这篇论文后来在《东南文化》发表在2003年第5期,并被收入《千年遗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在江苏举办,组委会向就十运理念与可持续发展向郑老师约稿,我们便有了第二次的合作,郑老师站在人类文化生态的哲学高度和我谈了他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对中国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见解独特而深刻,我根据郑老师的要求,撰写了“论体育文化——中国体育的误区与出路”的学术论文,老师很满意,甚至没有提具体的修改意见。此文后来收在南京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的《十运理念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
200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盛邀李向民老师组建南航国家文化产业中心。与郑老师有着二十多年师友情谊的李老师,诚意延请郑老师能够来南航,一起参与南航文化产业管理博士点(当时也是全国第一个文化产业管理博士点)建设。2004年,他与李老师被南航聘任为博士生导师,开始招收博士生。基于对我做学问的前景还比较看好,他同意我报考他和李老师的博士研究生。那一年大概有六、七个人报考,我与当时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名嘴徐浩然考试成绩排名靠前。一天晚上,郑老师给我打电话,认为我的主干课程——专业论文写作在写作思路与理论见解方面逊色于浩然,浩然毕竟多年在传媒集团工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见解比我要深许多。郑老师给我的成绩比浩然低许多。我当时有些失望,但事后回想起来,觉得他没有因为我们之间的特殊关系而偏袒我。他是一个遵循学术道德、学术良心的学者,他的公正无私让我更加敬重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郑老师原本想让我致力于中国美术市场方面的探索,并冀望我在艺术品产业管理这一领域能有所建树。在他的指导下我初步研读了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书画鉴定以及一些美术市场方面的理论书籍,还集中搜集整理了民国时期我国知名书画家的书画作品在苏富比、佳士得、荣宝斋等著名拍卖行的成交数据。后来,他感觉我对戏曲市场、电影产业的兴趣更加浓厚,加之我的师妹陆霄虹在硕士阶段的专业方向为油画创作及理论研究,于是小陆承担了书画市场的课题研究。他尊重学生在研究偏好基础上的自主选择,是一个开明的导师。
郑老师待人素来宽厚仁慈,秉承着他们郑家积善济世的家风,乡土观念尤重。无论在清溪路、南航西苑,还是后来的辰龙广场,老家亲友来宁办理大事小情都习惯在他家安顿。平时托他求他帮忙办事的电话更是频繁:子女上学、就业、工作调动,让他疲于招架应付。尤其是每年高考前后,本家、亲戚、亲戚辗转介绍的老乡纷至沓来,让他这个很少拒绝他人的好人压力颇大。他曾经和我调侃:老家人淳朴,思维也简单:我在扬州工作的时候,似乎只要是扬州地盘上的事情,我都能办;我到了省城,举凡省城的事情似乎我都应该可以搞定。我其实哪有那么大的能耐啊,但只要有可能我都尽力,因为他们比我更不容易。前些年,老家几位离退休的乡伯筹划编写《坡岭村史》,他在身患眼疾的艰难时期依然投入巨大的热情倾力相助:帮助联系出版社、帮助筹集经费、为村史作序,忙得不亦悦乎。他说,老家的事儿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做,因为功德无量。
恩师的倏然离去我至今无法接受。一年来,我常常去老师家看望师母,给老师磕头。每次去我总是习惯轻抚客厅里那长长书架,凝望念珠垂绕的恩师遗像,老师端坐沙发侃侃宏论中国书画的澎湃激情,精讲佛理佛法的朗朗金声,仿佛就在昨天。落落声尘随逝水,滔滔论著在名山。吾辈唯有不懈进取,苦修术业,方可告慰往生彼岸的恩师。
本文关键词:翰墨甩块垒 狂气满云间——杨维桢及其书法艺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9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9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