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尊碑抑帖下的状元书风:坚守干禄书与旁涉碑学
发布时间:2024-12-29 23:21
晚清状元书法一方面呈现干禄书走上工整圆熟的极端,以陆润庠、刘春霖等人为代表,另一方面以翁同龢、徐郙、张謇为典型,呈现以碑改造帖的书法创作模式。清代状元在法帖方面的探索历程,展现了他们对于帖学与碑学交融的敏感性,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积极开拓帖学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们推翻了清代专崇碑学和独尚赵董书风的固有观念,证明了晚清碑帖共进的书法发展历程,是清代帖学发展的重要支脉。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4021439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图12 刘福姚《隶书七言联》
图11张謇《临<东关残碑>》轴图13黄思永《隶书八言联》
图13 黄思永《隶书八言联》
图12刘福姚《隶书七言联》图14洪钧《行书七言联》
图1 陆润庠《楷书七言联》
《近代名人小传》言陆润庠“书法腴润”[2]300,这种气度雍容的书体形象也成为晚清楹联的普遍特征。陆润庠晚年虽也极力变法,但终究被禁锢在干禄书的体型中。在维新之火强烈燃烧之时,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状元陆润庠是一位热衷于仕途的守旧派,在书艺上也是纯粹的保守派,终身未脱阁体....
图2 刘春霖楷书《为李致道书庐山草堂记》四屏局部
刘春霖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小字楷书,主要宗法钟绍京《灵飞经》,又兼以王羲之小楷和褚遂良笔意。然而刘春霖对这些名家的书法只取其法,而弃其意,只取其静态,而弱化动态感,极力与干禄书的静穆相靠,从而表现出清秀淡雅、笔力精到的精神面貌。刘春霖曾于民国时期出版《圣教序》《金刚经》《状元殿试策....
本文编号:4021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4021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