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书学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沈曾植书学方法研究
【摘要】: 沈曾植作为晚清学人代表,治学方法具有典型意义。其在书学领域多方面的创获使得其书学方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本论文以张岱年对学术方法的“二分法”为切入点,着手研究和整理沈曾植的书学方法,以期对当代书法的研究带来有价值的启示。 绪论,主要解释本论文的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综述与研究状况、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从学术史角度研究沈曾植的学术方法及其学术成就,作为沈曾植书学方法生成的背景介绍。 第二章,是本论文的主体。第一节至第五节从“形式逻辑”层面着手,探讨沈曾植在“表述真知论证真知”方面的书学方法贡献;第六节从“一般方法”角度出发,研究沈曾植如何使用“一般方法”以及取得的书学成就。 第三章,通过对沈曾植书学方法进行研究之后,本章探讨沈曾植书学方法在晚清书学中的独立价值、学术方法与书法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沈曾植书学方法对当代书学研究的启示意义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沈曾植 书学 方法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2
- 一、选题意义7-8
- 二、文献资料综述与研究状况8-9
- 三、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9-12
- 第一章 沈曾植学术成就及其学术方法的渊源12-21
- 第一节 “变而不失其正鹄”的学术成就12-15
- 第二节 学术方法渊源考察15-21
- 一、家学渊源16-18
- 二、师承关系18-21
- 第二章 沈曾植书学方法21-48
- 第一节 归纳与演绎的融通21-26
- 第二节 溯源法26-29
- 第三节 比较研究法29-32
- 第四节 分析方法32-37
- 第五节 互证法37-40
- 第六节 一般方法40-48
- 第三章 沈曾植书学方法的价值与意义48-61
- 第一节 沈曾植书学方法在晚清书学中的价值48-52
- 一、趣博而旨约48-50
- 二、识高而议平50-52
- 第二节 沈曾植学术方法影响下的书法实践52-57
- 第三节 沈曾植书学方法对现当代书学研究的启示57-61
- 余论61-63
- 主要参考文献63-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书学书法欣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09期
2 黄军峰;;培根给水 顺道天成——浅谈江书学先生和他的书法艺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09期
3 段永成;;沈曾植帖学渊源考[J];艺术百家;2010年S2期
4 吕福隆;;以文化书 技道两进——胡湛的书学与书法[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年04期
5 戚荣金;;苏轼及其师友的几个重要书学命题[J];南方论刊;2011年08期
6 徐信平;;翰墨丹青 知行合一——宋文京先生的书与画[J];收藏界;2011年08期
7 郑付忠;;游艺于书画之间——江锦世书学解读[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年05期
8 孙香我;;高低一点点[J];幸福(悦读);2011年08期
9 沈维进;沈红叶;;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四十三)[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年07期
10 薛永年;;学艺相成 后生可畏——有感于李一的书法[J];中国书画;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全胜;;沈曾植与早期中外史地研究[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施光明;;北魏中书学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严耀中;;北魏中书学及其政治作用[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4 张学u&;弓晓峰;;中国书学与禅学刍议[A];2005年世界语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盛建明;;试论博物馆资源的流动性[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6 李宏光;;把文化关怀送到千村万户[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7 张克兰;叶箐;;姚晋圻与晚近鄂学[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8 沈寂;;严复办学试点的成功与教训——安徽高等学堂[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9 尹鸿博;;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开拓与创新[A];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一平;;唐代官学教育向私相授学的分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汉碑书学文化及碑版文字内容略考[N];济宁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宏伟 通讯员 张忠民;山西师大设立“若景书学成果奖”[N];山西日报;2009年
3 欧阳中石;我对“书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年
4 龚明德;读书学文也有致[N];海南日报;2004年
5 张志和;书学又见奇葩[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边家珍;沈曾植与《海日楼札丛》[N];光明日报;2008年
7 张飙;向学者书家迈进[N];中国文化报;2004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王平 崔江红;李铎读书学书皆可醉[N];中国邮政报;2004年
9 萧娴;书学离不开文学[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郗吉堂;钩沉传统,创建现代书学美学[N];中国艺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川;沈曾植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薛龙春;张怀t厥檠е骺悸踇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3 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金丹;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7 贺文荣;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结构与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肖文飞;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9 朱兴和;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萌芽;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联方;沈曾植书学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文;宋代书学著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基魁;论晚清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及其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狄德全;论沈曾植的书法艺术[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扬;论金代书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白福春;王澍书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殷全增;魏晋时期卫氏家族书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徐娟;刘自椟书学精神及其现代意义[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9 姜勇;中国书学的“象”论体系[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包文运;包世臣书学思想及其书法教育理念探微[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95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695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