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篆刻研究
本文关键词:沙孟海篆刻研究
【摘要】:沙孟海是中国现当代书坛巨擘,著名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史学家、艺术教育家,在书学、印学的研究方面皆成就卓著。作为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的第四任社长,其在篆刻方面亦造诣甚高。然其印名多被书名所掩,故世人知之者众,留心者少。本文将对沙孟海的篆刻做一系统全面的研究,细致分析其篆刻师承、印学思想、印宗秦汉的面貌以及多变的风格,旨在对近现代篆刻史学研究有所帮助,并对承习沙孟海篆刻的印人有所裨益。 沙孟海于书法、篆刻艺术之外,还精通印学、书学、金石学、考据学、古文字学等众多学问,深厚的学识使他能够轻松游弋于古典艺术的精华之中。在篆刻上,他主要着力于汉印、古玺,同时旁参近代名家的印风。明清时代的印家如文彭、邓石如、丁敬、陈曼生等均是其摹习的对象,这在他许多印章边款中都能见到详注。在赵叔孺“为元朱文,为列国玺”的印风影响下,他也对元朱文印及列国玺有着多年的潜心研究,且能师承有自,高致绝伦。复博涉陈秋堂、赵之谦、吴让之的治印风格,深得其理。 沙孟海一生治印约六百方,传世印迹约五百余方,所篆所镌,在少在精。虽然其传世印章多完成于三十岁前,然其风格面貌成熟较早,卓然不为时贤所掩。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实物印证法、调查法等诸多研究方法,主要从沙孟海的师承与交游、印学思想、印风以及其篆刻对近现代篆刻史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四大方面加以论述。绪论部分简略论述了沙孟海在中国近现代印坛上的成就与地位;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沙孟海的师从与交游。首先论述了沙孟海的一生转益多师,先后从冯君木、赵叔孺、吴昌硕、况蕙风等几位大师学习的经历,详尽地阐述了沙孟海与几位老师的相识、从学过程,从而展示出诸位师辈对沙孟海篆刻艺术成就的影响。接下来阐述了沙孟海的交游,主要包括他问谒于当时诸多名流学者,与诸多印坛学者交游的事宜;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沙孟海的印风,其中主要包括沙孟海早年立足传统、取法广泛,并将其印与诸多古代经典印作加以比较,从而展示其对传统的继承与把握,转益多师,取资广泛,继而自成面貌,印风多变,成为继赵之谦之后的又一位以多样性面貌示人的“狐狸型”篆刻家。同时将其印作与赵之谦的经典印作加以比较,从而展现沙孟海对赵之谦取资广泛的篆刻创作方式的学习;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沙孟海的印学思想,主要论述了他在印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对印学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建构以及印学体系建立方面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在其印学著述中的印学思想,同时还录取了他在一些序跋、边款中的印学思想;第四章则从整体上论述了沙孟海篆刻艺术的成就和印学研究成果对中国近现代篆刻的重要指导意义,为中国篆刻艺术指明了前进方向。 本文通过对沙孟海的篆刻做一系统全面的研究论证,细致分析其篆刻师承、印学思想、印宗秦汉的面貌以及多变的风格,旨在展现沙孟海一生的篆刻艺术道路的走向,揭示其被书名所掩盖的印学成就,希望对近现代篆刻史学研究能够有所帮助,并对承习沙孟海篆刻的印人有所裨益。
【关键词】:沙孟海 篆刻 风格多样 印学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9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绪论8-10
- 一、沙孟海的师承与交游10-18
- (一) 沙孟海的篆刻师承10-15
- (二) 谒访名流、问学论艺15-18
- 二、沙孟海的篆刻艺术18-41
- (一) 立足传统,取法广泛19-20
- (二) 沙孟海篆刻作品与古代经典印作之比较20-29
- (三) 风格多样,自成面貌29-34
- (四) 沙孟海印风与赵之谦之印风比较34-41
- 三、沙孟海印学思想41-50
- (一) 沙孟海印学著述中的印学思想41-45
- (二) 序跋、边款中的印学思想45-50
- 四、沙孟海篆刻对近现代篆刻的指导意义50-53
- 参考文献53-5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5-56
- 致谢56-5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永斌;王晓玲;;刘墉书法及其影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2 苏全有;王申;;《广艺舟双楫》与《孔子改制考》之比较——论康有为的激变思想[J];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陈根远;“昌平家丞”印考释[J];东南文化;1992年Z1期
4 曹建;20世纪巴蜀学者书家简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梅跃辉;;百石斋藏宋元地券书法初探[J];东方艺术;2012年12期
6 郑霞;;从“印中求印”到“印从书出”——兼论篆刻的本源问题[J];书画世界;2013年05期
7 郭进萍;;何维朴生卒年小考[J];读书文摘;2015年02期
8 张云霁;;黄士陵赴南昌年龄小考[J];美术学报;2012年02期
9 盛欣夫;;晚清梅调鼎书法研究[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李云;;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书法的风格类型[J];芒种;2012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容;;近代中国书艺新潮:溯东方意象美之本源——由近代书艺主流思潮探中国百年审美文化转型的特征[A];东方丛刊(2002年第3辑 总第四十一辑)[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琴;海派篆刻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小庄;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靳永;书法研究的多重证据法[D];山东大学;2006年
5 贺文荣;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结构与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钱松;何绍基年谱长编及书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7 金钟淳;中国印章的特征和艺术性[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8 刘天琪;隋唐墓志盖题铭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9 杨涛;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10 陈国成;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三喜;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永胜;章太炎书法得失论[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李笋;吐鲁番出土高昌国时期楷书书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颖昌;宋代颜真卿书法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牛赫;李瑞清艺术生涯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海波;浅谈高卉民先生用印特色及其美学价值[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昊宁;陈巨来篆刻艺术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文君;北魏书法艺术风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崔树强;宋、清两代金石学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建平;宋代印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719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719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