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及其两译本中的礼貌语言研究——以“您”为例
本文关键词:《茶馆》及其两译本中的礼貌语言研究——以“您”为例 出处:《海外英语》2016年2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选取中国现代经典话剧《茶馆》以及英若诚、霍华两个英译本为研究语料,从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出发,通过语料库手段,对原著及两英译本中高频礼貌词语"您"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其话语特征与文体功能,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
[Abstract]: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modern classic drama Teahouse, Ying Ruocheng and Howard a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corpus, which is based on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China and the West, and by means of corpus. This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frequency politeness "you" in the original and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and analyzes its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istic functions, as well as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E5%8F%8A%E5%85%B6%E4%B8%A4%E8%AF%91%E6%9C%AC%E7%9A%84%E7%A4%BC%E8%B2%8C%E7%AD%96%E7%95%A5%E5%AF%B9%E6%AF%94%E7%A0%94%E7%A9%B6%E3%80%8B(%E7%BC%96%E5%8F%B7:2016SJD740015)" target="_blank">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戏剧翻译中的礼貌策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茶馆>及其两译本的礼貌策略对比研究》(编号:2016SJD740015)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1典型礼貌用语:“您”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指出“‘您’代词,‘你’的敬称”。“您”好用、实用、耐用,而且管用,它已经是汉民族稳定的、基本的礼貌认知范畴之一。“您”最早来源于北京方言,因而在反映老北京生活、具有典型京味儿语言特色的《茶馆》中,“您”的使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湘臣;老舍与《茶馆》[J];农业考古;2003年02期
2 刘海珊;;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浅析《茶馆》[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8期
3 熊坤静;;老舍与话剧《茶馆》[J];文史月刊;2010年02期
4 董瑞雪;;红色主题遮蔽下的忧思之作——《茶馆》主题新论[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2期
5 郭一瞳;;电视剧《茶馆》[J];电视研究;2010年09期
6 江东;;“闲话”的“弹性”——读话剧《茶馆》一得[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09期
7 周瑞祥;《茶馆》访欧演出散记[J];人民戏剧;1980年12期
8 史燕生 ,郭安定;西欧报刊评《茶馆》[J];文艺研究;1981年01期
9 皖人;一斑窥《茶馆》[J];文谭;1983年03期
10 英若诚;;由《茶馆》引出的一条教训[J];文艺争鸣;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钟敏;;一丘一壑也风流——省略号在《茶馆》中的妙用[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温年芳;;目的论与《茶馆》译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庆云;《茶馆》新“掌柜”[N];解放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徐馨;《茶馆》复排 精彩依旧[N];人民日报;2005年
3 张何平 姚小敏;《茶馆》倾倒台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4 本报记者 成长;“80后”演员解构《茶馆》[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伍立杨;《茶馆》:艺术魅力常在常新[N];海南日报;2010年
6 王呈伟;电视剧《茶馆》成功的经典翻拍[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贾梦雨;电视《茶馆》,为名著改编泡了壶好茶[N];新华日报;2010年
8 贾薇;人艺《茶馆》续写500场辉煌传奇[N];北京日报;2004年
9 记者贾薇;千名外宾看《茶馆》度新春[N];北京日报;2003年
10 张楠;《茶馆》复排引发“创新”“拷贝”之争[N];工人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静;《茶馆》接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高萍;《茶馆》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李倩;认知语境视角下《茶馆》反讽英译对比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翟宣;《茶馆》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人际功能角度[D];外交学院;2016年
5 王美;《茶馆》的创作、演出及其主题多义性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6 蒋杰;《茶馆》的诞生机制及其主题的多重意蕴[D];山东大学;2008年
7 何文娟;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茶馆》的反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蔡丹丹;《茶馆》接受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9 陈奕;重读《茶馆》[D];厦门大学;2006年
10 宁博;短暂的沉寂 持久的关注[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40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440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