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观对构建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8-01-31 05:51
本文关键词: 生死观念 精神世界 创作主体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精神作为一个哲学名词,包含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等人类精神。在此基础上,精神世界就可以理解为人类认识自己,或从自身意识、思维活动中得到的启发。所以,构建自我精神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自我认知以及一系列认知活动的行为过程。生死观是对生死基本的看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和人生过程,是自我精神认知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构建自我精神世界的基石。生命的降临与离开,死亡的威胁与考验都可能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构产生极大的影响,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改善自我生存条件的生命场,大多数人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生存的问题。但世间诸生命,有其生,必其亡,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死亡不会根据人类的意志而变化,死亡来时如凶猛的野兽,如滔天的巨浪,如崩塌的高山之雪,如地陷的大地之怒,死亡是不可阻挡的。面对生命的陨落,这就使人们产生了对生死的终极思考,虽然万物的生命终将灭亡,但是万物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上去拓展无限的生命维度,以期达到生命的丰富多彩,人类也可以通过修行死亡,以期达到崇高的死亡品质,万物的精神维度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以期达到永恒。人生在世,一方面要追求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又无法避免面临死亡的到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解答的困惑。正是这一现实感极强的困感,促使人们不断在科学方法和主观精神上探求各种解决途径,显然,从科学上根本地解决生死难题还难以实现,但也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步。人类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生死命题对精神世界的影响,本文着重探究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生死观,揭示创作主体与自我意识中的生死观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少思想家、哲学家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庄子认为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不必过于悲哀,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儒家意识到人的生死乃不得不然的现象,他们明智地主张对待生死应该超脱一些。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路“死事如何”之问时说:“未知生,焉知死?”强调勿需追问死后之事,关心生而不必想到死,求知生而不必求知死。儒家“亚圣”孟子也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认为,不必过于关注和计较寿命之长短,只须致力于一己之修身立命。他还提出“正命”与“非正命”的观点,“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主张为自己的道德理念和信念而死,而不应因逆道非道而死。这和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大体是一个意思。这种“知生”、“尽道”、“闻道”的观念表现出儒家生死观的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色。在儒家生死观的指引下人们对死亡的畏惧心理大幅减少,努力修炼自己,以期达到超越死亡。除了儒家外还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各自面对死亡都给了解决死亡恐惧的答案,或使灵魂不灭,或使灵魂转世,或使灵魂升仙等等,都以不同程度地淡化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论文就生死观如何影响创作主体构建自我精神世界的角度出发。1、研究生死观的形成。2、用对比法对比中西文化中生死观的异同。3、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中西方文化中创作主体对死亡题材的审美选择然后引申出死亡的审美选择——死亡即美,死亡即自由,死亡即超越。4、死亡的审美转换,研究创作主体的情感寄托方式。5、对死亡意象的表现及手法,直至死亡意象的崇高追求。6、通过调查法和工作总结法得出当下人的死亡困顿的尴尬,并期望出现解决当下人们死亡困顿的方法。在国内外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思想中思考生死问题的佛家、道家、儒家思想已经被我们丢失殆尽,而新的有效解决生死问题的机制还极不健全,还不足以让现代人面对死亡的复杂性。其结果就是面对亲人、朋友痛苦离世而无能为力,经历死亡的人又更加深了死亡带来的恐惧。作为一名绘画的从艺者,与人交流的语言自然是绘画语言,当生死主题成为一个问题时,古今中外,不同时空下的创作主体,不同的艺术家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生与死的故事。正是他们对待生死的不同观念,造就了历史上无数版本的关于生死的伟大艺术作品,也正是这些作品为世人们解答着心中那关于生与死的疑问,安抚着人们心中对死亡的恐惧和痛苦,指引生者在死亡面前如何超越死亡,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那么,笔者希望创作主体在构建自我精神世界的同时,能够创作出我们当下这个时代需要的,解决人们生死困顿的作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谷加超;;汉代民众的生死观念与厚葬之风[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郭于华;;中国传统生死观念与先秦儒道思想[J];民俗研究;1992年02期
3 麻天祥;;中国人的生死观念[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4 罗操;;墓券与东汉民众的生死观念[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陈宝良;;明代士大夫的生死观念及其行为抉择[J];故宫学刊;2013年02期
6 徐隆;;以嵇康和陶渊明为例试谈魏晋文人的两种生死观[J];华夏文化;2013年01期
7 徐华;两汉生死观的演变及其艺术表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凌佳梦;;唤醒祭文的抒情气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05期
9 孙展;;每个人的价值都需珍视[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刘莎;儿童坠楼频现 培养儿童生死观念[N];西部法制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敏;隋唐生死观与疾病[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达;关于生死观对构建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3 王蕾;俄语中“жи3нь”,,“смерть”与汉语中“生”、“死”观念对比[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8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47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