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中日常生活的表象与异化
本文选题:日常生活 切入点:当代艺术 出处:《深圳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日常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依托,它具体指的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加以维系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艺术创作既是对个体自身生活的再现,也是对他人生活的反映。一方面艺术在其创作过程中,渗透并表达了创作个体的生活境遇、人生经验和生命体悟,集中体现出个体以其个性化方式对所在其中的日常生活的真实描述。同时,艺术创作也意味着创作者能够站在超越自己所处的日常生活之上,以一种非日常的态度、情怀,审视自己所处的日常生活。在此时此刻,创作个体已不再居于狭隘、自私、封闭的日常生活之中,排他主义特性完全中止。相反,创作的创造性、自由性、超越性则成为创作过程的基本性质,个性成为主体的本体论规定,正像赫勒所说:“在艺术的世界中,即在这一独特的对象化中,同样没有纯粹特性的空间,即没有那种尚未被塑造为个性的空间。”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利用各种手段满足自己的欲望,逐渐丧失人的主体性特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状态。生性敏感的艺术家感受到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对人类自身需要的缺失。艺术家越来越关注当下人的生存状态,着力表现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游离感,描绘日常生活的琐碎无意义,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青年艺术大潮。“日常生活”就是在这样追逐经济利益的大潮中被艺术家们敏锐地捕捉到它所带来的人们生活状态和意识的异化。艺术家敏感地、更深层地表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传达中国人更丰富的心理体验,走向了真正个体化的创作,摆脱了对某种概念的集体归属。对日常生活的解构和呈现日常生活的异化并不是只仅限于架上绘画,还有雕塑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多个艺术表现形式都被艺术家们运用到他们的创作中去。
[Abstract]:Daily life is the basic support for human survival. It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daily consumption activities aimed at maintaining individual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by taking the direct environment such as individual family, natural community, etc., as the basic residence," A general term for daily communication and everyday conceptual activity. It is a basic way of existence based on repetitive thinking and repetitive practice, by virtue of tradition and habit. Experience, as well as 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blood and natural emotions, are the natural, quasi-essential and objectified fields. "artistic creation is not only a reappearance of one's own life,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another's life. On the one hand, art is in the process of its creation. Infiltrates and expresses the creative individual's life situation,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embodies the individual in its individualized way to lie in the daily life true description at the same time, Artistic creation also means that creators are able to look at their daily lives in a non-everyday manner and in a way that transcends their daily lives. At this point in time, the creative individual is no longer confined and selfish. In the closed daily life, the characteristic of exclusivity is completely stopped. On the contrary, creativity, freedom and transcendence of creation become the basic nature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individuality becomes the ontological stipulation of the subject. Just as Heller put it: "in the world of art, that is, in this unique objectification, there is also no room for pure identity, that is, no space that has not yet been shaped as a personality."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material living standard, they constantly use various means to satisfy their desires and gradually lose their su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in their daily life, people and people, people and nature appear. The sensitive artists feel that behi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re people's fervent pursuit of material and lack of human needs. The artist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state of human beings. Focusing on expressing the uncertainty and sense of freedom in real life and describing the trivial and meaningless aspects of daily life, An irresistible tide of youth art has been formed. "Daily Life" is in such a tide of pursuit of economic interests that artists keenly capture the alienation of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consciousness brought about by it. To express more deeply the living state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 convey the richer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o move towards a truly individualized creation. The deconstruction of daily life and the dissimilation of daily life are not only limited to painting on the shelf, but also sculpture art, installation art, behavior art, Many form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such as image art, have been applied by artists to their creations.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升奎;艺术语言的情绪空间[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2 宗廷虎,曹晓宏;理论的深化与超越——评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再探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骆小所,谢学敏;试论艺术语言的透视原则及其重建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骆小所;艺术语言:情感的个性化[J];学术探索;2002年01期
5 杨吉春;试论艺术语言的符号系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刘革;关于艺术语言的若干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王斐;艺术语言的感悟与建构[J];东方艺术;2003年03期
8 杜俊萍;艺术语言与艺术家身份之关系——以西方写实艺术为例[J];文艺研究;2004年04期
9 黄鸣;哲学及艺术语言中的“真实”与“经验”[J];文艺研究;2004年04期
10 和红军;艺术语言欣赏的基本特征[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欣淼;;关于艺术的民族性与艺术交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李敏;;创新设计中民族艺术语言应用的一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陈文武;;对当代艺术与地域美术的思考[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启军;;创造:书籍设计者的使命[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5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陈向兵;;“精度抽象”:未来艺术的一种可能——以钟曦作品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陆玉麒;;书法艺术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9 李全;;艺术设计中形象思维的特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10 李传友;;怎样学好书法[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照;何为艺术语言[N];美术报;2013年
2 刘悦笛;艺术终结与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美是艺与道相通的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徐冰;认识的程式化导致艺术教育教条主义[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彭锋;哲学在艺术中该如何出场[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杨箫瑜;艺术的碰撞 碰撞的艺术[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徐振杰;与公众共在[N];文艺报;2010年
8 商报记者 刘洋;国际艺术品市场仍处“观望期”[N];北京商报;2010年
9 商报记者 刘洋;艺术赞助不应成为商业推手[N];北京商报;2010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杨辉;贵州艺术市场和学术活跃的力量还不够完善[N];贵州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仙珍(MIEMIEHTWE);汉缅艺术语言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秦政;价值·生活·想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谷涛;体验的逻辑—现象学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冯莎;艺术在别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曾令香;多元互动: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6 刘泰然;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军;再议摹仿与米梅西斯(mimesis)[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8 王琰;迟暮的玫瑰[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9 黎旭;自由观看[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10 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继虎;艺术语言的语义特征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吉春;艺术语言意指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马昊驰;探析在铜版画艺术中对“线”的感悟[D];沈阳大学;2015年
4 陈小双;他山之石—艺术跨界现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5 闫冰;从“性别属性”剖析当代中国女性绘画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高晓婷;当代肖像画家—范勃绘画艺术解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吴煜;校园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8 黄颖;从“艺术终结论”看艺术语言本体地位的兴衰[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赵淑华;传统绘本艺术语言在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10 史哲;《意象新疆》为主题的系列创作实践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06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606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