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美学:客体,镜像到分享
本文选题:民间文艺美学 + 民间文艺的主体性 ; 参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如何认识民间文艺的美学主体性,是传统民间文艺的美学研究面临的一个经典性理论问题。经典美学通常把传统民间文艺视为朴陋、未成熟和不自觉的前美学形态,实际上否定了传统民间文艺在美学意义上的主体性,因此也就否定了民间文艺美学研究在美学学科意义上的正当性。对传统民间文艺的研究从"民间文艺学"走向"民间文艺美学",意味着民间文艺从作为对象的"客体化"通过"镜像"反身自觉转向"主体化"的美学自觉。在全球化到后全球化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冲突和"为承认而斗争"的主体间性背景下,这种主体化的实质是从主体自觉到主体间性文化分享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分享美学"是传统民间文艺美学建设的创新理论内涵,也是当代非遗保护的文化前景。
[Abstract]:How to understand the aesthetic subjectivity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is a classical theoretical problem in the aesthetic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Classical aesthetics usually regards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s a primitive, immature and unconsciously pre-aesthetic form, which in fact negates the subjectivity of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aesthetic sense. Therefore, it negates the legitimacy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esthetics research in the sense of aesthetics.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to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esthetics" means that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turn from "objectification" through "mirror" to "subjectiv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flict of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world from globalization to post-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the essence of this subjectivization i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sharing between subjects from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to inter-subjectivity. This kind of "sharing aesthetics" is the innovation theory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esthetics construction, and also the cultural foreground of the contemporary non-posthumous protec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民间文艺美学传承创新研究”(14BZW02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1;J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艺美学新思维[J];江海学刊;2000年05期
2 胡经之;超越古典:文艺美学新方向[J];文艺研究;2000年01期
3 柯汉琳;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J];文艺研究;2000年01期
4 张海明;文艺美学的学科反思[J];文艺研究;2000年01期
5 张节末;文艺美学观念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定位[J];文艺研究;2000年01期
6 高纲纪;关于文艺美学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0年01期
7 王德胜;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J];文艺研究;2000年02期
8 姚文放;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J];学术月刊;2000年04期
9 周泉根;试探文艺美学的学科体系建设[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10 孙绍振;自由思想的遨游与微妙的观念辨析──评戴冠青的《文艺美学构想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放;;关于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罗中起;;艺术与审美之辩:关于文艺美学的反思(摘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德胜;;文艺美学:“双重变革”与“集体转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李天道;刘敏;;解构理论视阈下中外文艺美学的对话与交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6 柯汉琳;;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谭好哲;;中国文艺美学的学科生成与理论进展[A];东方丛刊(2003年第4辑 总第四十六辑)[C];2003年
8 文颖;;文艺美学领域一部具有奠基性意义的著作[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9 李鲁宁;;“文艺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综述[A];东方丛刊(2001年第4辑 总第三十八辑)[C];2001年
10 江业国;;对传统文艺美学的拓展与超越[A];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 总第二十六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孙婧 周才庶;中西文艺美学的相通与相异[N];中国文化报;2012年
2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杨杰 张晶;文艺美学发展要走“分化—综合”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傅亚庶;读《先秦哲学思想与文艺美学观念》[N];文艺报;2006年
4 赖大仁 毕日升;文艺美学的现代性视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欧阳友权;推进文艺美学的学科化建设[N];文艺报;2011年
6 陈定家;探讨文艺的美学规律[N];文艺报;2013年
7 姚文放;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N];光明日报;2001年
8 熊元义;诗意的裁判与文艺的价值[N];文艺报;2013年
9 海美;在文艺美学前沿的思考[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孔建平;文艺美学的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尚宪鹏;新世纪中国大陆文艺美学学术史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赵,
本文编号:1880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880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