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欧洲文学的哲学化倾向——柏格森、普鲁斯特、穆齐尔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本文选题:柏格森 + 普鲁斯特 ; 参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摘要】:柏格森以绵延的时间观批评康德仍旧将时间理解为一种与空间类似的概念,而绵延是一种"各瞬间是内于彼此又异于彼此"的情景,从这里引发出创造性的进化,也就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相似性。柏格森所描述的思想情形,与20世纪欧洲文学一种主要创作手法不期而遇,他们都试图搁置以"事先安排好"为特征的智力;普鲁斯特从"不由自主的回忆"出发描写心情的世界,穆齐尔则通过各种隐喻将外部世界描写为"真实的乌托邦",它们都是当下正在发生着的思想感情,是从内心绵延至外部世界的相似性。
[Abstract]:Bergson criticizes Kant with a continuous view of time, which is still understood as a concept similar to space, and Mianlong is a scene of "each moment is inside and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from which creative evolution is initiated. That is, the similarity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Bergson's description of the ideological situation, with the 20th century European literature one of the main creative techniques, they are trying to shelve the "pre-arrange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ce; Proust describes the world of mood from "involuntary recollection", while Munzir portrays the external world as "real utopia" through various metaphors, which are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at are happening now. It is the similarity that extends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worl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时间哲学研究”(14AZXO14)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0-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汉斯·菲格尔;文学创作是对世界的否定——从恩斯特·马赫到《一个没有个性的人》[J];国外文学;1999年01期
2 周克希;陈村;;读不读普鲁斯特[J];上海文学;2007年08期
3 臧小佳;;普鲁斯特的文学批评观[J];译林;2009年01期
4 许钧;;普鲁斯特在中国的译介历程[J];中国翻译;2007年01期
5 许钧;;关于普鲁斯特小说译名的争论与思考[J];外语教学;2008年01期
6 张新木;论《追忆似水年华》中符号的创造[J];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02期
7 黄越华;;普鲁斯特与王蒙小说叙事学之比较[J];文教资料;2012年20期
8 罗朗·巴特,于善江;作为语言的批评[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9 朱鹏飞;;主旋律艺术与开放道德——浅谈柏格森道德观对于主旋律艺术创作的启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3期
10 毛宣国;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评介[J];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S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在自信和存疑中前行[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丁念保;作家应是“写作困难”的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朱烨洋;能留下来的都是美好的[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玉乐;普鲁斯特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晓燕;柏格森喜剧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徐颖;论柏格森的艺术观[D];河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70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97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