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没有快乐的快感:齐泽克文学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4 20:46
【摘要】:本文从符号阉割、剩余快感、穿越幻象等三个方面入手,对齐泽克的"快感"范畴进行研究。快感是符号阉割的产物,在认同符号秩序的前提下,只能得到产生于痛苦的剩余快感。当穿越幻象去捕捉快感之际,主体会遭遇死亡驱力。快感给主体的存在提供意义,所以主体期待着被快感愚弄,虽然他总是—已经与快感分离。作为一种悖论性存在,快感与快乐无关,而与阉割、痛苦、死亡等相关。正是在对快感的追寻中,文学艺术找到了自己的版图。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Zizek's "pleasure" category from three aspects: symbol castration, residual pleasure and traversing illusion. Pleasure is the product of symbolic castration. The subject encounters death drive as it traverses illusions to capture pleasure. Pleasure provides meaning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subject, so the subject expects to be fooled by pleasure, although he is always-separated from pleasure. As a paradoxical existence, pleasure is not related to happiness, but to castration, pain, death, etc. It is in the pursuit of pleasure that literature and art find their own territory.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类一般项目“斯拉沃热·齐泽克文学理论探究”(13BWW002)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嘉昕;;界限、对抗、行动:齐泽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杨慧林;;“反向”的神学与文学研究——齐泽克“神学”的文学读解[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2期

3 约瑟夫·格里高利·马奥尼;武锡申;;论齐泽克的革命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4 吴冠军;;齐泽克的“第十一论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5期

5 刘昕亭;;除不尽的齐泽克——国内齐泽克研究综述[J];外国文学;2012年05期

6 孟飞;;齐泽克对当代左翼政治规划的批评[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7 蒯乐昊;;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专访齐泽克[J];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17期

8 于琦;;巴特比式的“拒绝”与齐泽克“减法”的政治理论[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0期

9 张一兵;社会症候与非完全拜物教——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J];理论探讨;2004年05期

10 张一兵;意识形态幻象对伪现实的支撑——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于琦;;论齐泽克对阿伦特的理论再批判——以极权主义概念为中心[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齐泽克;蓝江;;资本主义的内在限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汪行福;;为什么是共产主义?——激进左派政治话语的新发明[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4 王茜;;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浅析[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永豪;旷世鬼才齐泽克[N];光明日报;2002年

2 杜庆春;齐泽克的姿态[N];经济观察报;2004年

3 瑞克斯·巴特勒;如何解读齐泽克?[N];东方早报;2007年

4 [英]特里·伊格尔顿 付清松译;还有什么话题不能被齐泽克拿来把玩[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立凡;“领袖”齐泽克[N];华夏时报;2011年

6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齐泽克的中国 中国的齐泽克[N];文汇报;2011年

7 张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齐泽克:超越资本主义的激进政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编译 马睿;齐泽克与乔姆斯基之争[N];文汇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康慨;齐泽克大战乔姆斯基[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张博;吴冠军谈齐泽克和他的论敌[N];东方早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小云;论齐泽克对主体性的意识形态论证[D];华侨大学;2012年

2 万书辉;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飞;齐泽克的左翼政治主题[D];江南大学;2009年

2 王安娜;齐泽克意识形态幻象理论探析[D];辽宁大学;2015年

3 穆俊;齐泽克理论书写中的“悖论”思维[D];南昌大学;2015年

4 安苑;齐泽克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5 周汶术;齐泽克对左派极权主义批判的反思与超越评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6 魏天舒;齐泽克意识形态观的生存论视角及其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7 李广旭;论齐泽克的理论风格[D];海南大学;2013年

8 唐江南;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大众文化理论[D];湘潭大学;2013年

9 董倩;齐泽克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刘琼;齐泽克主体思想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51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251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0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