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中的伽达默尔对话理论研究
[Abstract]:Gadamer's aesthetic dialogue theory is the cornerstone of his hermeneutic aesthetics. It not only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ubjective aesthetics in the past, but also points out a possibl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elf-alienation in human society. It provides an experience of knowing oneself in an artistic work, that is, in historical artistic experience, the dialogue between man and art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dialogue between man and himself,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and from the dialogue between man and man, from the dialogue between man and art, the dialogue between man and himself, and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Then realize the understanding of self and the world, realize the truth, and finally overcome the self-alienation and achieve human reconciliation. This thesis will start from the background, its uniqueness, what realistic problems it wants to solve, and its realistic consideration, and carry on a systematic study on Gadamer's aesthetic dialogue theory, which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background in which it comes into being, its uniqueness, what realistic problems it wants to solve, and its realistic consideration. The first is to reveal the inherent basic function of Gadamer's aesthetic dialogue theory in the whole hermeneutic aesthetics system and how to chang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ubjective aesthetics by using dialogue as the caliber to reveal the inherent basic function of Gadamer's aesthetic dialogue theory in the whole hermeneutic aesthetic system. The second is to put Gadamer's aesthetic dialogue theory into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and real history, to show Gadamer's great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elf-alienation of human society through the art of dialogue. And reveal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behind his aesthetic dialogue theory. This paper hopes to make a meaningful attempt for the study of Gadamer's dialogue theory through his own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鼎国;经典诠释与修辞: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莉;;误读与对话理论、阐释学和权力话语[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杨军;;对话与整合:高校写作教学的现实选择[J];语文学刊;2009年01期
4 张媛;;对话理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S2期
5 辛红娟;从对话理论看双语词典编纂者与读者的互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6 马淑伟;;音乐的“对话”——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前奏曲Op.34 No2[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袁文丽;;在对话中传播 在传播中对话——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传播学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高建民;;伽达默尔视域中的黑格尔辩证法精华——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五篇解释学研究论文》的现象学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黄小洲;;浅析伽达默尔对语言工具论的批评[J];求是学刊;2010年06期
10 丁时磊;;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思想和翻译标准[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尚武;;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诠释学普遍性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张能为;;伽达默尔与形而上学问题[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薛峰;;对话——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杨燕;;伽达默尔“游戏说”的人文价值[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叶远厚;;电影的仪式价值与和谐社会[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9 邢华君;;架起心灵的桥梁——《背影》教学案例[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0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匡复;听伽达默尔演讲[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章乐天 (书评人);一位纯粹哲学家的纯粹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3 洪汉鼎;百岁西哲寄望东方[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李勃;为这位高个子老人鼓掌[N];学习时报;2002年
5 章国锋;伽达默尔:现代阐释学之父[N];北京日报;2002年
6 本版编辑 美国Richard E.Palmer 周兮吟 译 台湾玄奘大学中文系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林安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郁振华;伽达默尔:跨文化理解和对话是至关重要的[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李逢春 朱红文;对话在教育中的意义[N];中国教师报;2005年
8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多是洋书[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9 王岳川;思想家的前沿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褚振江 本报记者 李绪成;对话理论高地的“守望者”[N];解放军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胡传顺;伽达默尔伦理学的释义学意义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关英菊;从“独白”到“对话”[D];吉林大学;2008年
4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5 张颖慧;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丽君;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艺术经验[D];山东大学;2005年
8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凯;孟子的诠释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梅景辉;生存与理解[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艳兰;20世纪西方对话理论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2 李力;美学中的伽达默尔对话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欣;对话:人类的存在方式[D];吉林大学;2008年
4 黄晓莲;编演课本剧:对话式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美君;基于博客传播的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于彦超;伽达默尔解释学解释有效性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谭博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姜欣;“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帆;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诠释[D];广西大学;2007年
10 余晓玲;《尤利西斯》文本内的对话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46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44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