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比较分析《倾城之恋》日文译本

发布时间:2020-03-22 07:17
【摘要】:张爱玲走红于1940年代的上海。1950年代之后,却被大陆读者遗忘。学术界对张爱玲的研究在一度沉寂之后,是从海外异军突起而回归国内的。198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张爱玲的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然而土壤相异,果实不同,海外与国内的张学研究从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理论运用等方面都大相径庭。因此,在这样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每个译者对于原作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和翻译方式。本文选取了《倾城之恋》作为分析对象,因为《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并且《倾城之恋》是被翻译次数最多的一本小说。张爱玲作为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用词讲究,文风独特,除了能恰到好处的运用方言,还有不少与当下行文规范不同的独到用法,而这些使得小说的翻译变得更加艰难。《倾城之恋》的日文译本总共有3种,因无法入手上田志津子翻译的版本,所以本文选取了藤井省三教授和池上贞子教授的译本进行译本比较分析。在对译本比较的分析时,全文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放弃了对“直译”、“意译”的探讨,强调两种语言之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不再追求译文与原文必须机械性的在形式上保持一致,他追求的是一种译文在“等效原则”基础上,寻求译文与原文在具体语境、文化和功能上的“对等”。他将翻译的目标定义为追求“保持与原语讯息之间最自然的对等”。这里的“讯息”不仅指内容,形式也有意义,也包括形式。奈达认为,要使译本与原作产生相似的文学效果,内容上的对等要优先于形式上的对等,即要达到功能必须达到意义上的对等同时尽量满足形式上的对等。本论文就是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分别从意义传达,风格再现两个角度对两个译本分析,考察两个译本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情况。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36;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妍;;《倾城之恋》与《莫失莫忘》语言特色的比较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7年05期

2 魏敏;;《倾城之恋》:体悟苍凉的人生情义——从“倾城”的寓意说开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年08期

3 李桂萍;;从苍凉到绝望的距离——《倾城之恋》与《色·戒》的比较阅读[J];名作欣赏;2015年36期

4 郑晓宁;;论《倾城之恋》中女性的情爱与人生[J];唐山文学;2016年10期

5 杨骥;;以身谋爱与以爱谋生——试论《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J];牡丹;2016年18期

6 周润达;;张爱玲《倾城之恋》探析[J];山西青年;2017年01期

7 周晓枫;;你的身体是个仙境(节选)[J];高中生之友;2017年Z2期

8 张冉;;只因倾心——由《倾城之恋》到张爱玲[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年10期

9 李思存;;《倾城之恋》:掀开传奇的华丽之袍[J];青春;2017年03期

10 陈培浩;;“不忠的女人”:作为一道文化符咒[J];湖南文学;201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杰;;拆解“倾城”的神话——张爱玲《倾城之恋》创作意图辨[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林晨;;汉英动词及物性比较分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第八章案例分析[A];2017中国·厦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瑾;陈数黄觉献上《倾城之恋》[N];中国电影报;2009年

2 山东 于展绥;忏悔与矫情[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毛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影视剧用不着放弃引导和教育功能”[N];文汇报;2015年

4 吴开晋;《在诗之湄》:以感觉的变幻蕴聚诗情[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张蕾;“相约北京”铸造多彩五月[N];音乐周报;2006年

6 费yN;爱是永恒的家园[N];文艺报;2010年

7 周眉;和名家一起阅读[N];光明日报;2004年

8 王菲宇;寻找消失的霓虹[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9 通讯员 傅晨琦 记者 叶辉;华策影视:传播优秀中华文化[N];光明日报;2010年

10 郜元宝;仰望文学史夜空的繁星[N];文学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梦丽;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比较分析《倾城之恋》日文译本[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2 姚钰;《倾城之恋》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3 董六霞;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年

4 龙园园;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倾城之恋》英译本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5 吴怡婷;《倾城之恋》金凯筠译本审美再现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年

6 梁朦;女性主义视角下《倾城之恋》与《飘》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芳;论张爱玲的诗人气质与诗性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邵金玲;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小说《倾城之恋》中人物对话[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9 黄敏;论英译《倾城之恋》的风格翻译[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罗莎;地缘文化政治与跨媒介陈述[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94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594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d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