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爱德娜:一位孤寂的新女性

发布时间:2020-03-29 04:14
【摘要】: 凯特.肖班的长篇小说《觉醒》于1899年出版后,因涉及女性自我意识及性意识觉醒等在当时传统价值观中很敏感的问题而遭到广泛的非议。半个世纪以后,评论界对肖班的作品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评价。作为一位女性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和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历史地位随着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掀起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觉醒》的主题对于传统评论家来说是很敏感的,但它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故事的女主人公爱德娜是一位中产阶级妇女。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舒适,无须为收入和支出操心。结婚六年后,她开始思考她生存的意义和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她突然明白:她的生活无味、单调、没有色彩,她只不过是男性世界的一件附属品罢了。她反抗了,她想象鸟儿一样,飞越传统偏见的地平线。遗憾的是她的翅膀折断了,掉进了大海,为大海所吞没。爱德娜孤独地走向了死亡。但她的死是勇敢的,因为她是以“人”的身份,而不是以“女性”的身份去迎接死亡的。爱德娜的形象正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爱德娜是一位“孤寂”的女性。爱德娜生来似乎就是一个“孤寂”灵魂的化身,在茫茫宇宙之中寻觅白己的位置,挖掘自己生存的意义。爱德娜在她的周围没有同盟军,也几乎没人能理解她的孤寂。在整个故事中,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孤寂的灵魂。 肖班不仅运用人际关系给我们描述了一位孤寂的女性形象,还运用了女主人公周围的一些客观事物及和她息息相关的日常行为作为象征,进一步营造爱德娜的“孤寂”的生活氛围。爱德娜的“孤寂”可以说充满了故事的象征网络中。《觉醒》中的象征物可分为三大类:一,自然象征;二,人工象征;三,行为象征。 爱德娜常常处于“孤寂”的心态和人际关系当中,但这种“孤寂感”并没有被赋予多少感伤的情调。相反,正是在这种“孤寂”之中,她的自我意识才渐趋显形,并逐步明朗起来。在“孤寂”中,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孤寂”中,她意识到她以往之所以服从她的丈夫完全是出于象吃饭、走路、睡觉那样的习惯:在“孤寂”中,她感到从未拥有过的愉快和轻松,,她可以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衣食起居;在“孤寂”中,她感到 “眼汕的雾己渐渐敞厂,她认识到了由美丽和残酷相结合的生命的意义”。爱 德娜在“孤寂”中思考,在“孤寂”中存在,在“孤寂”中觉醒。回此,一位 新女性在“孤寂”中诞生。 爱德娜的觉醒的原因在故事中虽然显得有些不清晰,但我们经过细细探讨, 还是能在文本的空白处和字里行问寻找到三条理由。一,世界女性自我意识的 觉醒为肖班和埃德娜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二,埃德娜的觉 醒建立在作家个人女性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三,男性对女性的宽容态度也 同样为埃德娜的自我意识觉醒提供了部分有利条件。首先,埃德娜是一位受到 一定人文主义教育的女性,而她所受教育的机会正源于男性对女性的宽容。其 次,埃德娜的章年生活中埋减着她自我意识觉醒的基因。这一点,我们应归功 于父亲对女儿的宽容态度或男性世界对于少女世界的宽容。另外,埃德娜的觉 钳主要衣现在她寻找到自己心灵之爱和性爱意识的觉醒两段情节之中。这 两段‘+;‘J节的几仰细节山应归功于男性对女忖的宽容。 。山h.”上;肌壮川仆利川主人公同旧的人际关系和铁征手法,成功地为 又!l、I义‘?和川:?}义’了州坯了一位历史析型女性形象。、《觉啊》这邢关于女性j 代【’1找1汹的小说,烂定了门班作为文学界妇义解放运动先驱的从删1。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I10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淞 ,刘稚;行进在求解放的漫漫征途上——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妇女形象纵览[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S2期

2 陈利华;吕天鹤;;试论国产电视连续剧中的女性刻板印象——以《丑女无敌》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9年31期

3 尚巾;;勇立潮头唱大风——记首届重庆“十大创新女性”黄清英[J];新重庆;2003年05期

4 程乃珊;;早期空姐觅踪[J];上海档案;1989年05期

5 陆文采;;论冯沅君的小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6期

6 何莲芳;倾吐新女性悲哀的“妇女写作”─—试论苏青小说集《结婚十年》[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版);1998年02期

7 张艳;;解读新女性的“身体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7期

8 赵一娜;;“新女性”形象的实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嘉莉妹妹[J];语文学刊;2007年15期

9 ;女人是一本内涵丰富的书[J];魅力中国;2008年05期

10 陈慧;;从五四后新女性离婚态度的改变透视女性意识的嬗变[J];沧桑;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黄尾珍;;论《嘉莉妹妹》中的实用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朱宗震;;第一代新女性的心路历程——读尚明轩著《何香凝传(增订本)》随笔[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3 张素玲;;被建构的女性:晚清至“五四”时期民族主义话语中的性别表述及其社会文化意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阎纯德;;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5 翟林;翟寅飞;;武汉市职业妇女体质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梁唐;黄莲芬;;石评梅在教师岗位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陈婷;;《杰出女性成功之道》选题策划[A];图书选题策划报告——第五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6年

8 邱雪松;;“新性道德论争”始末及影响[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9 章士em;;章锡琛与开明书店[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东;新女性流行风向标[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2 本报评论员;争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女性[N];四川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一兵;修武“新女性”[N];中国人口报;2006年

4 赵正;新女性营销,触动她心灵的“Button”[N];中国经营报;2004年

5 记者 孔颖;巾帼风采更动人[N];衡水日报;2008年

6 ;新世纪 新女性 创造新岗位 创造新业绩 创造新生活[N];人民日报;2003年

7 戴丽丽;我市百万妇女争创新女性 新形象新家园大行动启动[N];石家庄日报;2008年

8 栾敏;胶州:新女性展示新风貌[N];青岛日报;2008年

9 ;江苏为科技创新十女杰颁奖[N];江苏科技报;2007年

10 单小辉;新园区造就新女性[N];苏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霞;拯救与困惑[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2 周莉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林;中国当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书写[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李晓红;民国时期上海的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D];厦门大学;2007年

5 白蔚;传媒中的中国女性与现代性[D];上海大学;2007年

6 侯艳兴;性别、权力与社会转型[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富莲;爱德娜:一位孤寂的新女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虹霞;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新女性—从文学社会学角度研究因姆伽特·可伊恩小说《人造丝绸女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陈惊鸿;新女性:拒绝和颠覆—现代文学"爱情与自我"主题的探询[D];清华大学;2004年

4 周文晓;五四新女性的角色冲突与文学写作[D];河南大学;2012年

5 简洁;亨利·詹姆斯笔下的“新女性”[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6 黄薇;“老纽约”社会中的新女性[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伟珍;“家庭天使”与“新女性”的对垒[D];厦门大学;2007年

8 陈敬莲;亨利·詹姆斯早期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之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静;“老纽约”中的“新女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小勇;斯佳丽·奥哈拉:一位日益成熟的南方新女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05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605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2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