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数字公共艺术的“

发布时间:2020-05-20 18:28
【摘要】:本课题是以第五次信息革命以来所涌现出的,以数字艺术介入真实与虚拟公共“场所”而产生的数字公共艺术“场”性原理为研究对象,于中借鉴舒尔兹“场所”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原理进行研究,但所涉及的“场”性内容又和舒尔兹“场所”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其致力于围绕数字公共艺术和“场”性有关的综合问题进行探索。由于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艺术原有的“场所”时空关系,从而使公共艺术的艺术形式和“场”性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向,因此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拥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论文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第一部分:论述了数字公共艺术“场”性的异质混合空间特性,包括人处在异质混合空间中,对数字公共艺术及其“场”的混合体验。首先,数字公共艺术之所以不同于以往传统公共艺术,是由于“场”性的不同;其次,不同空间特性的数字艺术进入公共“场所”,致使呈现“场”出现了异质混合空间现象;第三,由于异质混合空间出现的“真实”与“虚拟”,体验的“在场”与“非在场”等现象,使得公众能够对数字公共艺术及其“场”所呈现出的并置、重叠、交替等混合空间现象进行沉浸式体验。 第二部分:针对“场”与数字公共艺术的张力原理进行分析,并就“气场”张力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的论证。一方面,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通过“张力”现象传达艺术的表现性与感染力;另一方面,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存在着“气场”张力现象。“气场”张力的产生,依赖于单体数字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张力性,并与其它种类艺术间的能量相互激荡合力产生的“气场”张力现象场;还依赖于各种不同物质元素所构成的“物理气体”张力。文中还认为“气场”张力现象主要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意在证明“心物场”理论与数字公共艺术“气场”张力原理有着本质的一致性。 第三部分:本文借用了本雅明在其艺术理论中的“光晕”概念,来论证数字公共艺术“场”性的审美嬗变。由于计算机技术介入艺术领域,使传统媒体(或称“场”)这一艺术赖以存在的基础被改变,导致新的数字艺术形式的产生正因如此,传统公共艺术的“光晕”转向了新的数字公共艺术,从而使数字公共艺术及其“场”(载体)被赋予了数字艺术“光晕”的含义。就“光晕”转向的本质来说,是审美方式、审美意识的转向。 最后,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原理,小仪突破了原有传统艺术的审美范式,还同时建立起了新的审美意识和新的文化发展方向,这种新的审美方向既是数字公共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建立新的审美关系的动力,,这就使人类自身世界的逻辑创造更加具有创新性。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雨;澳大利亚公共艺术家理查德·古得温访谈录[J];装饰;2003年10期

2 钟岚;试析公共艺术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04期

3 任永刚;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应用[J];装饰;2005年02期

4 熊瑛子;;公共艺术用材思考[J];美术界;2008年01期

5 李秀勤;公共艺术的基础结构——在当代文化氛围中对公共艺术的思考[J];新美术;2002年04期

6 冯原;空间政治与公共艺术的生产[J];美术观察;2003年07期

7 徐诚一;公共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叶凤华;叶正华;;公共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艺术界;2007年03期

9 刘勇;;简述中外公共环境艺术的发展[J];美术大观;2007年09期

10 郭伟生;;刍议公共艺术[J];美术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贺;;谦谦艺术——隐藏于稻田景观中的艺术[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永涛;;论公共艺术和公民意识教育[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3 彭杰;;论公共艺术在2008年北京奥运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运用[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程宏宇;;南通城市文化与公共艺术建设[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5 杨晓;;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城市大众文化[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陈振羽;朱子瑜;;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设计中的规划实践[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何征;;陶艺归真,返于环境——有感于陶艺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位置[A];《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俐;;从公共艺术视角前瞻21世纪徐学发展[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吴宜夏;赵福生;张烈;;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公共设施方案意向[A];2007中国风景园林高层论坛:风景园林新亮点——北京奥运公园有关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周进;;历届世博会里的公共艺术[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坚;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公共艺术[N];美术报;2001年

2 邹文;公共艺术管理制度亟待完善[N];人民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许渊;让艺术融入公共生活[N];台州日报;2009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范昕;广告牌上的公共艺术 我们有多少路要赶[N];文汇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楠;公共艺术要“多数优先”[N];工人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张聆听;公共艺术,让城市更美好[N];台州日报;2010年

7 邹文;北京亟待为公共艺术整容[N];文艺报;2002年

8 陈履生;只有公众执掌公共艺术的话语权才能反映公共艺术的本质特点[N];文艺报;2004年

9 杜大恺;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美周;公共艺术不要特权[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顺兴;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孙欣;基于互动的公共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张琦;南张楼公共艺术调查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4 周成璐;公共艺术的社会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何小青;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6 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郭公民;艺术公共性的建构: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史论[D];复旦大学;2009年

8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9 白伊达;可持续的公共艺术—重造城市环境[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10 殷双喜;永恒的象征[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宁;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与公共艺术的结合与运用[D];重庆大学;2010年

2 向颖;对立的思考[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房婷婷;新媒体条件下公共艺术中的互动形式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葛筠;场所·主题与整体性[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熊若蘅;当代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6 姚远;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现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程虎;当代重庆城区公共艺术解读[D];重庆大学;2004年

8 伍清辉;诗意安居:居住区公共艺术整体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9 郭晓颖;公共艺术视角下艺术与大众的互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丽;反思与发展——从材料的角度谈玻璃装饰艺术[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73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673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8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