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洵美文艺观初探
发布时间:2020-05-20 22:18
【摘要】:邵洵美,唯美派和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作家、出版家和翻译家。本文从散见于报刊和著作的文学评论文章中梳理出邵洵美的文艺观,包括:诗歌观、叙事观和文化观。论文的结构为:第一章论述诗歌观,邵洵美关注诗歌的“性灵”特征,诗歌语言的“肌理”,在诗歌创作中践行了从“肌理”论中衍生出的“感官性”,他用语言意义的滑动和感官性的体验介入了现代性的表征危机。第二章论述叙事观,邵氏关注小说创作的素材和话语的问题,以及叙事中的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幽默美学。与诗歌观相比,邵氏的着眼点已经从个体的感受和语言文本转向了叙事背后的广阔人生和艺术机构的变革,回归到一种理性和有机整体性。其幽默美学所表现出来的节制,以及改编行为中坚守的“光晕”都是对之前支离破碎的语言的一种修补和收束。第三章论述邵氏的文化观,集中讨论作为公共空间的“花厅”(salon)以及报刊和启蒙的联系,以及其画报观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启蒙三步骤。在这一章里,邵氏的文艺探索从文学观转向了文化观,而现代性的探索历程回归到了现代性萌芽初期的“启蒙”。从“花厅”(沙龙)和报刊作为公共空间的构建出发,他提出了中国的“文艺复兴”。结语部分首先从共时性的角度剖析,邵洵美的文艺观具有以下特点:注重体悟和感受,中西诗学比较的视野,“灵肉合致”的节制审美,非专业化的文艺创作。其次,从历时性的角度纵观邵洵美的文艺观,作家发现其发展历程具有从内倾逐渐转向外倾,从个体感悟转向社会关怀,从先锋实验转向启蒙大众的特点。论文的意义在于梳理邵洵美的文艺观的基础上,总结其文艺观的特点,为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尽一己之力。此外,他的文艺观展现了一个未经历“五四”运动的有识之士的精神发展历程,在一个救亡图存,新旧变革的时代,他仍在孜孜以求地摸索文艺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的建构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0
本文编号:2673284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耀东;;邵洵美诗的再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2673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67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