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论视觉审美中的物性化体验

发布时间:2020-08-07 02:04
【摘要】:从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提出现代的特征是世界被作为图像来加以理解和把握,到90年代全球范围内视觉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消费时代和数字化技术的视觉生产在完善影像质量的同时宣示视觉文化转向的实际发生,视觉性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艺术生产的支配力量,人类的视觉审美体验因此发生物性化的改变。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物性化体验在视觉审美中的显现及其美学意义。体验的物性,其词义来源和涵义主要具有超符号的感性质料集合、以机械复制为特征的技术性和物化的关系等三层含义。从艺术实践的角度看,材料的物性开启是当代艺术的内在规定性。从社会关系的变动看,影像的机械复制性使符号“自然化”和社会关系化为物化关系的表征。视觉消费中的符号生产具有明显的体验性质。从文化创造的角度看,物性化体验产生于客观文化对主观文化的优势条件下艺术或文化的越界动机的内在驱动。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物化学说、媒介研究和主体性哲学等三个论域切入,以视觉媒介从摄影、电影、电视到新媒体的变化为线索,考察审美体验变化的形态与特征,探究其社会学价值,意图发现视觉文化转向所带来的文化性质转变和美学观念重构。在方法上,本文主要着眼于物性体验视觉成因的辩证分析,探寻视觉体验变化的美学脉络和影响因素,并由艺术理论和社会理论中的现实问题出发尝试深入观察媒介和交往物化对视觉体验的影响。物性化体验是指向后现代状况的一种现代经验类型。其性状与后现代主义对美学的反思有着显著的关联性。第一章“视觉范式中的物性化体验”主要讨论现代体验的物化历程和生成条件。西美尔从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的非同步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现代性体验的历史性根源在于成熟的货币经济的发展,其心性质态的集中地是都市。都市个体的现代性体验和人格特征可以从顺应和反弹/逃逸两方面的关系来揭示。吉登斯从其“结构化理论”出发认为,以理性价值为核心的现代性造成了情感的边缘化。随着“交往理性”向情感生活领域的渗透催生出“情感民主”的命题。而促成情感民主化的条件是全球化、现代日常生活和后传统社会的出现。后情感主义不再追求本真、审美、纯粹等情感主义时代的伦理,而是热衷于成批生产虚拟性、机械性、操纵性的情感。在现代性确立的过程中,物的象征意义被功能作用所代替。与物的功能化并行出现的是人功能化为机器的附属对象。在艺术与日常生活日益同质化的视觉关系时代,审美体验越来越物化为一种美学的政治。现代性心性气质只有依托不懈追求“未来”的现代时间才能确立。匆忙的视觉行为构成现代生活的常态,而越是耽溺于匆忙,越是易于失去正常感知从而发生体验变异。不断骛奇热望又不断灰心厌倦的症状交替往复地折磨着现代人。现代体验的物性化依托于现代媒介传播/交往的物化。以信息的快速消耗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表现媒介强调健忘的特质。以媒体为中介的交往的物化使交往主体的主体性发生变化:人的身体成为媒介的延伸。消费社会创造出过剩的图像,消费的物质性和物象化加速了体验的物性化。物性消费体验的基本性状包括:炫耀性与偶像化、景观化与欲望化、伪个性化的新部落主义。从作为文化主因的传播媒介转变来看,电态媒介的主导性使后现代的“后”具有物质的含义,而在“第二媒介时代”,现代主体被信息方式置换成一个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体。在从现代到后现代视觉范式转变中,影像审美及其视觉关系呈现出几种显著的变化:从表征影像到自指拟像;从形式的意味到超形式的过程化;从惊颤效果到耽溺体验;从为图所困到逐图而居。第二章“从灵光消逝到时尚肖像”讨论的是摄影真实感的形成和主体性的变化以及时尚肖像的社会审美价值。以摹仿为初始目的的视觉复制技术不仅导致“灵光”的消逝而且使摄影的普及具有扩展视觉性和民主政治的社会作用。就摄影与现实的关系而言,摄影所引发的体验是一种关于现代性的时空体验,是不同于绘画的一种瞬时的视觉快感。物态化照片的真实性虽然源于实证意义的证据性,但其本质是物像的表象化;照相机对光学无意识性的揭示从根本上颠覆了视觉所定的等级制度,具有社会空间转换和主体观念更新的革命性意义。摄影影像强化了现代物质生活体验的速度感和时尚化。封面偶像实现了摄影的形象时尚性;老照片提供了一种不寻常的历史复现方式;时装广告和风光照则使生活装饰化和使自然视觉化。现代巨量高速空间的创作意味着摄影主体视觉观念和方法的双重革新。第三章“从完整电影到奇观电影”讨论的是电影的经验还原机制和半梦恋物的主体精神特征以及奇观电影的奇观性。“完整电影”神话的延续受益于电影对现实经验的还原与控制,由电影的技术结构所释放的官能的惊颤效果与现代艺术触觉特质的转变具有一致性。电脑数字化视频技术的成熟给电影特技美学带来的主要变化在于对影像逼真性的超越。按照第二电影符号学的观点,电影体验只是一种白日梦,观众的电影赏鉴以一种类似窥淫的视觉恋物主义为基础,建构的是一个离心化的主体。文化工业的主体批判观点认为现代主体性是文化工业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命定产物,消费者的想象力为大众媒体所控制。而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认为,大众有可能用自己的方式给“统治话语”解码,亚文化通过风格发起对主文化和霸权的挑战或抵抗。奇观电影的崛起和流行表明:奇观比叙事更合于消费社会对视觉产品的体验要求,也说明电影文本从时间深度模式向空间平面模式的转变。数字影像和虚拟空间在奇观电影中的广泛应用正在使传统影像转变成为拟像。第四章“从家庭经验到拟态狂欢”讨论的是电视的“家用”性和“电视迷”的主体性以及电视文化的娱乐本性。电视文本的“生产者式”特征让观众将自我深嵌于电视的媒介机制和制作过程中,参与节目意义的生成。而其家用媒介的性质却促使个体注意力和群体经验这两个层面都处于分散状态。电视使家庭日常活动的时间规律化,并和家庭建立起深刻的情感联系。在一般的意义上,现代人都是广义的“电视迷”。体验性的电视参与显现为一种在观众和电视文本之间谋求共识的协商过程。电视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时代的电视化图景是一种拟态狂欢。从技术与审美的关系角度考察,电视传播的技术特征正在把电视文化降格为一种肤浅庸俗、彻头彻尾的娱乐,感官愉悦的娱乐成为电视话语的超意识形态。第五章“从视觉超限到游牧风格”讨论的是新媒体艺术的动漫化美学和光滑空间的游牧主体性以及数字网络时代的视觉再生产。新媒体艺术提供超限的视觉体验,借助数字技术构造虚拟的现实,形成以突出主体快感为特性的动漫化的美学。赛博空间主要是一种光滑空间,充盈其中的是自由流变的游牧美学旨趣。块茎化的模式和连接使得主体在赛博空间中自我构建为一个机能化的主体。主体认知能力和想象力的退化显示出网络空间的虚拟生存与主体真实实践的试演关系。而在解构性的视觉再生产过程中,以隐私和形象消费为特征的大规模集体偷窥和网络PS恶搞等“假性失序”所凸现的是主体边界及其道德观念的变动,社会麦当劳化向迪斯尼化的位移则在视觉祛魅与复魅的意义上提出由固化的情感形成机制向自我虚拟机制转变的新问题。第六章“物性化视觉体验的美学重构”试图从视觉文化和影像发展的关系角度来理清影像及其依存媒介的变革发展逻辑,透视图像时代审美现代性框架内艺术的物性回归之路和视觉范式/体验的生成及转变的可能走向。现代视觉体验经历了从为物所迷到逐物而居的变化。现代大众在一个高度复杂而精密的社会机构网络间穿梭时形成“游牧式主体”和集体性的对抗主体。在鲍曼的流动现代性之前,本雅明早已将视觉体验与游荡者和大都市连接起来。杰姆逊则从符号内部结构的变化解释资本主义发展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是物化力量持续增强所引发的两次社会文化逆转。视觉主体在消费文化中的“迷”化状态实质是一种主客体互动的非本质论结构,具有重塑与颠覆的双向潜能,显现出形态特征明显的权力/欲望的图像关系。从美学的现代变革来看,日常生活由被摹仿的对象转化成摹仿的主体,而影像则成为日常生活拟仿的范本,形成仿真的世界或后现代文化。但就现实情形而言,艺术并未终结。现代的审美主义在抗争现代社会的同时成为现代焦虑与不安立场的表征。在步入后现代状况的进程中,审美活动与解放功能的背离,审美之物从审美关系的逸出,审美与影像现实的密合等都越来越无法从精英立场的诸美学体系中找到可靠的解释,而影像或拟像具有对物性重新发现,再次揭发的美学价值。美学反思或重建的起点应该是已经被改变的并不纯粹的审美体验。这种混杂的不纯粹性早已使视觉审美具备物性化的体验特征,也预备下了美学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军;;拟态狂欢:消费时代电视体育传播的范式[J];体育学刊;2011年01期

2 黄柏青;;审美范式的超越:新媒体动漫艺术解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3 林世芳;;网络空间中主体想象力的境遇[J];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4 吕

本文编号:2783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83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4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