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六朝“体物”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08:52
   六朝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觉醒时期,文人审美意识的自觉促进了“物”观念的转变,“物”获得了审美的真正独立,“体物”思想蔚然成一时潮流。令人遗憾的是,后世的学者多以“工巧”、“雕虫小技”等持否定批判态度,“体物”思想未能受到学者的充分关注。因而,笔者不揣浅陋,拟较为细致地考察六朝的“体物”美学思想,以期对“体物”的研究更进一步。拙文从范畴研究的视角出发,将“体物”思想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以六朝文人如何体物以及如何写物为脉络进行论述,试图通过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挖掘“体物”思想的内涵指向,从整体上把握六朝“体物”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位置,并从学术史的角度鸟瞰六朝“体物”美学思想的嗣响。论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是论述六朝“体物”美学思想的研究缘由、现状及方法。第一章大致以“物”观念的审美独立历程为线索,通过自然风物、动物、植物这几种类型来阐释六朝“物”的内涵,可以说“物”在六朝时期获得了相当完整的阐释,以自然山水为肇始,六朝“物”的观念呈现出明显的转变,由比德转向审美、由感物转向体物,由附属逐渐走向独立,超越于目的和实用功利之上,获得了真正的审美独立。任何时代的观念都是时代的产儿,“体物”思想自然也不例外,六朝“物”观念的转折,源于儒玄佛多元思想的影响,以及隐逸思想的浸染。此外,庄园经济、个体自觉的生命意识、江南的明山秀水等,这些因素也共同推动了六朝“物”观念的审美独立。第二章主要是探究六朝时人体物的方式,首先从“体”出发进行分析,指出“体物”之所以为“体”的缘由。继而具体探究六朝文人如何体物,从审美主体而言,主要通过观、味、游等几种审美方式去把握物之美;而从审美客体来说,任何客体皆由形与神构成,六朝时期的“形神之辨”促使“形神”成为关注的焦点,为六朝文人“体物”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方面,六朝文人追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穷形尽相”、“形似”,注重客观、逼真的写实描写,“尚形”文风实则映照了六朝时期对物的亲近;另一方面,“物”之美在于形,更在于“物”之神,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肇其始;谢赫“气韵生动”思想进一步深化,由人物画而至山水画,宗炳的“畅神”思想,以及书法中王僧虔的“神采论”,“尚神”之风蓬勃发展,实则是六朝时人对“物”本质真实的探索。“尚形”抑或“尚神”无不彰显了六朝文人用整个身心去体认物,摹写物的真实状貌,从而究见其理。第三章主要是研究六朝文人如何写物,六朝时期的写物并非是一蹴而成的,诗骚的“敷陈”,特别是,汉赋“铺采摛文”的写物传统为六朝文人写物提供了艺术储备。六朝时期,各种写物手法大放异彩。六朝时人以独特的欣赏视角,辅之以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器官,体察入微,穷形尽相地写物图貌,用以寄托情志。六朝人潜心于文学形式、执着于文采的探究,以此摹写物的瑰丽多姿。其在文学形式上进行了种种探索:诗赋彼此渗透,赋也进一步骈化,骈文随之产生;永明声律理论体现了人们对文学声律之美的自觉追求,对偶之风日盛,体现了工偶精对的审美效果,推动了近体诗的产生;愈演愈烈的辞藻逐丽之风,形成了元嘉的密丽、永明的清丽以及梁陈的艳丽,各个阶段虽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六朝文学趋向“尚丽”的倾向。第四章主要是挖掘六朝“体物”美学思想在后世的承传,六朝“体物”思想并未像“缘情”、“感物”等思想烛照后世,更多的是处于一种被遗忘的状态。从哲学上而言,直至宋代,张载、朱熹等人对“体物”才有所阐述,“体物”被视为是主体认识物、把握物的一种方式,通过对“物”亲历的体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对文学而言,对“体物”也只有只言片语的提及,承传之人少之又少,仅有朱弁、陈绎曾、王夫之对“体物”有所论述。朱弁在钟嵘“直寻”的基础上,对“体物”加以改造,是抛却使事用典的“古人畦径”,用身心合一的整体去观照物,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体物”除却逼真摹写物之外,更要反映主体体认物之时所产生的审美体验,并结合杜甫、苏轼等人具体的文学创作加以论述。而陈绎曾则从修辞学的角度阐述了对“体物”的看法,其“体物七法”将体物手法搜罗殆尽。其分类虽不尽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进步。及至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主要从情景关系来阐述体物如何得神。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0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六朝“物”观念的阐释
    1.1 六朝“物”的类型
    1.2 六朝“物”观念的转变
    1.3 六朝“物”观念的生成动因
        1.3.1 多元思想的浸染
        1.3.2 个体审美意识的自觉
第二章 六朝时人体物的审美方式
    2.1 体:入乎其内
    2.2 审美主体的体物方式
    2.3 审美客体的呈现方式——形
    2.4 审美客体的呈现方式——神
        2.4.1 “尚神”之风的初始:“以形写神”
        2.4.2 “尚神”之风的深化:“气韵生动”
        2.4.3 “尚神”之风的延伸:“畅神说”
        2.4.4 “尚神”之风的拓展:“神采论”
第三章 “体物”美学思想下的写物艺术
    3.1 赋的写物传统
    3.2 体物以寄情志
    3.3 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3.3.1 极貌写物,曲写毫芥
        3.3.2 视角独特,观察全面
        3.3.3 感官综合,敷彩设色
    3.4 写物艺术中的形式美学追求
        3.4.1 诗赋互渗,赋的骈化
        3.4.2 声律肇开,工偶精对
        3.4.3 琢句雕章,辞藻尚丽
第四章 “体物”美学思想的余波
    4.1 朱弁的“体物”思想
    4.2 陈绎曾的“体物七法”
    4.3 王夫之的“体物而得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纲;;“体物七法”研究[J];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04期

2 ;齐体物咏台湾诗[J];文史知识;1990年04期

3 凌勇坚;吴志亚;应庆;李相霞;;铝合金形体物倍受青睐[J];中国金属通报;2016年10期

4 张晶;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体物”说[J];天府新论;1999年06期

5 汪厚冬;;论知识产权与其载体物间的权利冲突[J];科学经济社会;2014年01期

6 陈焕廷;说“体物”[J];阅读与写作;1994年06期

7 汪一佛;粉体物性及其测定方法[J];中国建材科技;1998年05期

8 张晶;;体物与精微——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另一种景观[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任树民;;陆机“赋体物而浏亮”与中国抒情传统中“体物”诗学诗艺的建构[J];兰州学刊;2015年03期

10 苏云;;古代妇女体物寄意诗词的曲折表达[J];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娜;六朝“体物”美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2 蒋洪耀;体物、感物与观物[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任和;朝鲜朝动物赋与汉魏六朝动物赋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4 经惠;论杜甫七古的体物与写志[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5 李真真;南朝诗歌“声”“色”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6 刘轶男;梦窗词赋化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朱东岭;论山水之神的表现[D];南京大学;2012年

8 姜雯;二谢赋体物特征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

9 王丽莎;论“感物”理论与陆机创作中的“物色”[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2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72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9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