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

发布时间:2017-04-17 19:11

  本文关键词: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杜甫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诗的集大成者,素有“诗圣”之称。杜诗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英译杜甫诗歌将有益于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它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整体性。胡庚申教授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即翻译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从其对翻译的定义来看,不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因此生态翻译学是继“译者主体性”之后又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虽然学者们已从诸多视角对杜诗的英译本进行研究,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研究的文章还相当匮乏。且由于许渊冲先生在诗歌翻译方面颇有建树,他的译作在翻译界广受好评,故本文选取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杜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的过程是否是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定性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以及描述性研究法。作者首先对生态翻译学的定义以及其核心概念进行阐述。并从译者的需求和能力两个方面分析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方面分析译者的适应性选择。通过分析,作者发现许渊冲英译杜诗是出于他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以及把中国文化和文学作品介绍到西方的愿望等,并且符合外部需求,如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且许渊冲在双语能力以及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使其在能力上能胜任杜诗的翻译。作者还通过举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对许渊冲的适应性选择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许渊冲英译杜诗的过程是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本文对许渊冲英译杜诗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彰显译者在翻译过程的的主导地位,还能对拓宽杜甫诗歌英译研究的视野、佐证生态翻译学的解释力和可行性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适应与选择 杜甫诗歌英译 许渊冲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 1.2 Aims and Significance12-13
  • 1.3 Research Methodologies13
  • 1.4 Framework of the Thesis13-15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5-22
  • 2.1 Studies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u Fu’s Poems at Home15-16
  • 2.2 Studies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u Fu’s Poems Abroad16-19
  • 2.3 Studies on Eco-translatology19-22
  • Chapter 3 Theoretical Basis—Eco-translatology22-31
  • 3.1 Definition of Eco-translatology22-23
  • 3.2 Basic Concepts in Eco-translatology23-31
  • 3.2.1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23-25
  • 3.2.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n Translation Process25-27
  • 3.2.3 Translator-centeredness27-28
  • 3.2.4 Three 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28-31
  • Chapter 4 Xu Yuanzhong’s Selective Adaptation to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31-44
  • 4.1 Adaptation to Needs31-40
  • 4.1.1 Adaptation to Internal Needs32-37
  • 4.1.2 Adaptation to External Needs37-40
  • 4.2 Adaptation to Translator’s Competence40-44
  • Chapter 5 Xu Yuanzhong’s Adaptive Selection in Translating Du Fu’s Poems from Three Dimensions44-54
  • 5.1 Selection from Linguistic Dimension44-47
  • 5.1.1 Rhyme45-46
  • 5.1.2 Poetic Diction46-47
  • 5.2 Selection from Cultural Dimension47-50
  • 5.3 Selection from Communicative Dimension50-54
  • Chapter 6 Conclusion54-57
  •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54-55
  • 6.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Advice for Further Studies55-57
  • References57-60
  • Appendix A60-61
  • Appendix B61-68
  • Acknowledgements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孜婷;;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在李清照词的英译中的再现(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7期

2 张碧云;;从许渊冲“三美”原则角度论李清照词英译的美感再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林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许渊冲唐诗英译的艺术成就[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王群;;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31期

5 李群群;;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许渊冲的翻译[J];青年文学家;2013年32期

6 顾晓禹;徐凤利;;许渊冲的“三美”理论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35期

7 李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许渊冲英译《西厢记》的艺术成就[J];中国翻译;2002年02期

8 蒲红英;;从许渊冲“三美”理论看《兰亭诗》(之三)的英译[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彭洁;;翻译客体形成中影响译者的因素分析——以赏析许渊冲的英译唐诗《长恨歌》为例[J];知识经济;2010年16期

10 夏长宏;;许渊冲与翻译[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海豚出版社社长 俞晓群;许渊冲:款步走来的大师[N];光明日报;2014年

2 早报记者 徐萧;他认为直译的主张是错误的[N];东方早报;2014年

3 黄蓓蓓;许渊冲:诗译英法70年[N];北京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王一;别人谈对等时,我在谈超越[N];解放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刘文嘉;翻译改变世界[N];光明日报;2014年

6 张西平;许渊冲——中国古代文化翻译的探索者[N];中华读书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庄建;人类文明的搬运工[N];光明日报;2012年

8 朱曼华;编织中西文化丝绸之路[N];中国信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明海;许渊冲翻译研究:翻译审美批评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燕云;许渊冲“信、达、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邓东亮;许渊冲英译《长恨歌》评析[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 曹诗语;改写及再创—评许渊冲的英译古诗[D];外交学院;2011年

4 宋筱晶;程抱一与许渊冲唐诗法译比较分析[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曾然;许渊冲《高老头》译本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6 邓蔚;论许渊冲的翻译三美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吕静;许渊冲的翻译审美补偿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8 张进;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朱俊林;许渊冲英译唐诗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10 陈优扬;翻译家许渊冲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4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2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