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5 16:21
20世纪90年代初,公共艺术的概念引入中国,城市雕塑和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形式在中国有了普遍的运用。它体现着时代精神和国家、民族的民主与自由。与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相比,其显著特性就是“公共性”。基于一定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而建立的“公共性”是公共艺术主体自由而自觉的标志,对于公共艺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构建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和审美经验。公共艺术中的公共精神不仅是架上艺术在公共空间的一种延续和拓展,也是传统艺术精神的延续,更重要的是激发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在审美方面,丰富公众的审美经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其次,公共艺术在传递感性情感的同时,“公共性”促使其理性部分逐渐回归。有利于创造出理性的对话空间,使公众参与公共艺术决策、创作和互动等环节,思考艺术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从而形成理性的公众舆论;再次,“公共性”的构建可以使公众在参与艺术活动时,重拾城市记忆,增加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公共艺术不仅是公共场所中的艺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公众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精神。实际上,在中国城市建设过程中,虽然大量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运而生,但在华丽的外表下常常忽视了其“公...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二、研究综述
(一)“公共性”在我国的时空变迁
(二)我国公共艺术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公共艺术“公共性”的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公共艺术“公共性”构建的价值
第一节 培养公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意识
一、公共精神是“公共性”构建价值的核心
二、传统艺术文化精神的延续
三、公民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教育的公平性
第二节 提升公民的交往理性
一、艺术感性后的理性回归
二、理性的沟通对话空间
三、趋于理性的公众舆论
第三节 增加文化认同感,促进地方重塑
一、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
二、地方重塑
第二章 中国公共艺术“公共性”构建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资本市场趋利性和公共艺术“公共性”的博弈
一、公共艺术家趋利性
二、艺术“公共性”的诉求
第二节 公共艺术建设上的欠缺
一、公共艺术布局缺乏合理性
二、依旧存在“量”与“质”的失衡
三、公共艺术可持续性的缺失
第三节 公众参与性的缺失
一、公众话语权的缺失
二、“公共性”认知不准确
三、公共艺术家个性化问题
四、公众的参与效度较低
第三章 中国公共艺术“公共性”构建的设想
第一节 运作机制与艺术市场:参与公共艺术规划的新途径
一、公共艺术运作机制的探索
二、艺术市场公众化的趋势
第二节 公众:加强参与互动体验感,提高艺术的“公共性”
一、人人都是艺术家
二、艺术创意带动群众的参与热情
三、恰如其分的尺度
第三节 艺术家:培育实现“公共性”的艺术家团队
一、艺术家发挥纽带作用
二、精英艺术与公众社会的融合
三、公共艺术教育的专业化与多样性相结合
四、艺术家创作观念的改变
第四节 艺术公共空间:多元化艺术空间形态的拓展
一、公共交通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转化
二、商业空间与公共艺术的融合
三、城市社区空间公共艺术的介入
四、城市公共艺术节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公共艺术与公共话语建构[J]. 王檬檬. 美术观察. 2018(09)
[2]公共艺术不是精英艺术[J]. 王洪义. 公共艺术. 2018(04)
[3]公共艺术的地方重塑研究——以中国莫干山镇和日本越后妻有地区为例[J]. 冯正龙. 美与时代(上). 2018(05)
[4]公共艺术的研究构架[J]. 汪大伟. 公共艺术. 2018(02)
[5]地方重塑与公共艺术多元发展[J]. 汪大伟. 公共艺术. 2017(04)
[6]公共艺术中“公共性概念”界定——中国公共艺术话语研究[J]. 李鹤. 装饰. 2017(02)
[7]身体与空间的交锋——安东尼·葛姆雷的雕塑艺术[J]. 武定宇,安燕玲. 美术观察. 2017(01)
[8]东亚地区案例综述[J]. 张尚志,陈亚薇,潘卫然,乔林莺,沈万莉,张乃维. 公共艺术. 2017(01)
[9]凝驻与前行——关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公共性”的缺失与思考[J]. 岳嵩. 艺术工作. 2016(05)
[10]创造共享的精神空间——当代公共艺术的策略与品质[J]. 赵志红,王珏. 艺术探索. 2016(03)
博士论文
[1]演变与建构-1949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D]. 武定宇.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
[2]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研究[D]. 王雅丽.清华大学 2016
[3]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 王东辉.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4]公共艺术运作机制研究[D]. 刘文沛.上海大学 2013
[5]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D]. 何小青.上海大学 2011
[6]公共艺术的社会学研究[D]. 周成璐.上海大学 2010
[7]艺术公共性的建构: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史论[D]. 郭公民.复旦大学 2009
[8]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 王彦章.山东大学 2007
[9]与环境共舞的建构[D]. 孙璐.中央美术学院 2007
硕士论文
[1]论艺术公共性[D]. 陈园园.华东师范大学 2018
[2]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公共性研究[D]. 林秀彬.鲁迅美术学院 2017
[3]艺术界的话语空间[D]. 方媛.南京艺术学院 2016
[4]社会公共性问题研究[D]. 尹创军.西北师范大学 2016
[5]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下艺术的公共性[D]. 王天璐.东北师范大学 2015
[6]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实现方法研究[D]. 王欢.中南大学 2013
[7]“公共性”·“艺术性”[D]. 沈烈毅.中国美术学院 2011
[8]公共艺术姓“公共”——探究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公众性[D]. 黄艳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59704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二、研究综述
(一)“公共性”在我国的时空变迁
(二)我国公共艺术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公共艺术“公共性”的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公共艺术“公共性”构建的价值
第一节 培养公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意识
一、公共精神是“公共性”构建价值的核心
二、传统艺术文化精神的延续
三、公民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教育的公平性
第二节 提升公民的交往理性
一、艺术感性后的理性回归
二、理性的沟通对话空间
三、趋于理性的公众舆论
第三节 增加文化认同感,促进地方重塑
一、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
二、地方重塑
第二章 中国公共艺术“公共性”构建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资本市场趋利性和公共艺术“公共性”的博弈
一、公共艺术家趋利性
二、艺术“公共性”的诉求
第二节 公共艺术建设上的欠缺
一、公共艺术布局缺乏合理性
二、依旧存在“量”与“质”的失衡
三、公共艺术可持续性的缺失
第三节 公众参与性的缺失
一、公众话语权的缺失
二、“公共性”认知不准确
三、公共艺术家个性化问题
四、公众的参与效度较低
第三章 中国公共艺术“公共性”构建的设想
第一节 运作机制与艺术市场:参与公共艺术规划的新途径
一、公共艺术运作机制的探索
二、艺术市场公众化的趋势
第二节 公众:加强参与互动体验感,提高艺术的“公共性”
一、人人都是艺术家
二、艺术创意带动群众的参与热情
三、恰如其分的尺度
第三节 艺术家:培育实现“公共性”的艺术家团队
一、艺术家发挥纽带作用
二、精英艺术与公众社会的融合
三、公共艺术教育的专业化与多样性相结合
四、艺术家创作观念的改变
第四节 艺术公共空间:多元化艺术空间形态的拓展
一、公共交通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转化
二、商业空间与公共艺术的融合
三、城市社区空间公共艺术的介入
四、城市公共艺术节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公共艺术与公共话语建构[J]. 王檬檬. 美术观察. 2018(09)
[2]公共艺术不是精英艺术[J]. 王洪义. 公共艺术. 2018(04)
[3]公共艺术的地方重塑研究——以中国莫干山镇和日本越后妻有地区为例[J]. 冯正龙. 美与时代(上). 2018(05)
[4]公共艺术的研究构架[J]. 汪大伟. 公共艺术. 2018(02)
[5]地方重塑与公共艺术多元发展[J]. 汪大伟. 公共艺术. 2017(04)
[6]公共艺术中“公共性概念”界定——中国公共艺术话语研究[J]. 李鹤. 装饰. 2017(02)
[7]身体与空间的交锋——安东尼·葛姆雷的雕塑艺术[J]. 武定宇,安燕玲. 美术观察. 2017(01)
[8]东亚地区案例综述[J]. 张尚志,陈亚薇,潘卫然,乔林莺,沈万莉,张乃维. 公共艺术. 2017(01)
[9]凝驻与前行——关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公共性”的缺失与思考[J]. 岳嵩. 艺术工作. 2016(05)
[10]创造共享的精神空间——当代公共艺术的策略与品质[J]. 赵志红,王珏. 艺术探索. 2016(03)
博士论文
[1]演变与建构-1949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D]. 武定宇.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
[2]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研究[D]. 王雅丽.清华大学 2016
[3]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 王东辉.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4]公共艺术运作机制研究[D]. 刘文沛.上海大学 2013
[5]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D]. 何小青.上海大学 2011
[6]公共艺术的社会学研究[D]. 周成璐.上海大学 2010
[7]艺术公共性的建构: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史论[D]. 郭公民.复旦大学 2009
[8]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 王彦章.山东大学 2007
[9]与环境共舞的建构[D]. 孙璐.中央美术学院 2007
硕士论文
[1]论艺术公共性[D]. 陈园园.华东师范大学 2018
[2]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公共性研究[D]. 林秀彬.鲁迅美术学院 2017
[3]艺术界的话语空间[D]. 方媛.南京艺术学院 2016
[4]社会公共性问题研究[D]. 尹创军.西北师范大学 2016
[5]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下艺术的公共性[D]. 王天璐.东北师范大学 2015
[6]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实现方法研究[D]. 王欢.中南大学 2013
[7]“公共性”·“艺术性”[D]. 沈烈毅.中国美术学院 2011
[8]公共艺术姓“公共”——探究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公众性[D]. 黄艳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59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59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