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叙事动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5 00:15
现代叙事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研究范式的重大转移:从关注故事/话语的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到如今拓展到多语境、多媒介的多元叙事学。尽管如此,结构主义叙事学存在的模式简单化、静态化,忽视文本内外的联系等问题并未获得系统的解决。本文以小说作为研究样本,以动力作为叙事研究的核心要素,系统分析叙事活动的各阶段以何种方式有效关联,实现叙事动力的传递,促成叙事活动的展开的。第一章动力来源。主要探究三个问题:语境场能、心理场能与能量内化。主要基于这样一个根本性的认识判断,即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创作者的叙事能量追根溯源都来自其生活的叙事语境。宏观而言,语境场包含两个维度,即纵向的历史语境场与横向的时代语境场,创作个体即处在两重场的交集处。论文对两种语境场对叙事能量的生成作用作细致分析。语境场能量对个体的影响积淀构成个体的心理场域,能量则以心理能的形式存在。语境场与心理场共同作用于行为个体,论文研究了内外场能又会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进行能量互换或传递的心理机制。追寻小说叙事能量的来源,是为厘清小说内部的动力与文本外部世界之间的必然关系。新叙事学走出经典叙事诗学的藩篱,将叙事...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由来
基本概念
研究现状
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动力来源:小说外部的叙事能量
第一节 语境场与叙事能量
历史语境场
时代语境场
第二节 心理场与叙事能量
第三节 主体的内外互动
场能内化
事件能量传递
第二章 动力内化:曲度与能动转化
第一节 曲度与世“界”
“界”的划分
“曲度”的意义
第二节 能动转化
传递过程基本特征
能量转化的路径
第三节 动力注入路径
以人物作为动力支点
以事、物为动力注入的支点
第三章 文本动力生成:小说内部的动力结构
第一节 被设计的叙事
主题动力
结构动力
话语动力
第二节 动力的保持
持续性动力
继续性动力
第三节 控制与非控制状态
介入的方式
非控制状态
第四章 文本动力运作:进程与事态
第一节 叙事的进程
进程
进程关系
第二节 叙事势态与事态
事态与势态
事态涨落
第三节 动力的逻辑性
形式逻辑
时间逻辑
超逻辑形态
第五章 动力输出:读者与隐喻
第一节 读者:接受者与建构者的双重身份
创作建议者
信息选择者
作品编译者
第二节 动力负荷
叙事的负载
语言作为表意旳中介
从隐喻到转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说类型理论与批评实践——小说类型学研究论纲[J]. 葛红兵,肖青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2]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J]. 程锡麟. 江西社会科学. 2007(11)
[3]叙事学[J]. 申丹. 外国文学. 2003(03)
[4]叙事理论概述[J]. 程锡麟. 外语研究. 2002(03)
[5]原型经验与文学创作[J]. 童庆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3)
[6]语域理论简介[J]. 张德禄. 现代外语. 1987(04)
[7]马原的叙述圈套[J]. 吴亮. 当代作家评论. 1987(03)
[8]关于小说语言(札记)[J]. 汪曾祺. 文艺研究. 1986(04)
[9]关于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主题研究”的思考[J]. 李时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5(01)
博士论文
[1]论权势权威型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D]. 赵平.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叙事动力的流程和类型[D]. 郭明玉.江西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48101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由来
基本概念
研究现状
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动力来源:小说外部的叙事能量
第一节 语境场与叙事能量
历史语境场
时代语境场
第二节 心理场与叙事能量
第三节 主体的内外互动
场能内化
事件能量传递
第二章 动力内化:曲度与能动转化
第一节 曲度与世“界”
“界”的划分
“曲度”的意义
第二节 能动转化
传递过程基本特征
能量转化的路径
第三节 动力注入路径
以人物作为动力支点
以事、物为动力注入的支点
第三章 文本动力生成:小说内部的动力结构
第一节 被设计的叙事
主题动力
结构动力
话语动力
第二节 动力的保持
持续性动力
继续性动力
第三节 控制与非控制状态
介入的方式
非控制状态
第四章 文本动力运作:进程与事态
第一节 叙事的进程
进程
进程关系
第二节 叙事势态与事态
事态与势态
事态涨落
第三节 动力的逻辑性
形式逻辑
时间逻辑
超逻辑形态
第五章 动力输出:读者与隐喻
第一节 读者:接受者与建构者的双重身份
创作建议者
信息选择者
作品编译者
第二节 动力负荷
叙事的负载
语言作为表意旳中介
从隐喻到转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说类型理论与批评实践——小说类型学研究论纲[J]. 葛红兵,肖青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2]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J]. 程锡麟. 江西社会科学. 2007(11)
[3]叙事学[J]. 申丹. 外国文学. 2003(03)
[4]叙事理论概述[J]. 程锡麟. 外语研究. 2002(03)
[5]原型经验与文学创作[J]. 童庆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3)
[6]语域理论简介[J]. 张德禄. 现代外语. 1987(04)
[7]马原的叙述圈套[J]. 吴亮. 当代作家评论. 1987(03)
[8]关于小说语言(札记)[J]. 汪曾祺. 文艺研究. 1986(04)
[9]关于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主题研究”的思考[J]. 李时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5(01)
博士论文
[1]论权势权威型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D]. 赵平.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叙事动力的流程和类型[D]. 郭明玉.江西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48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248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