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亚里士多德与李渔喜剧理论比较

发布时间:2021-11-22 08:40
  中国戏剧的发展和西方戏剧发展的历史近似相同,在西方戏剧中,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西方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已经发展到了繁荣的时期,但对其理论研究和理论总结却是极为稀少,只有只言片语,缺乏系统的诠释和构建。在中国,戏剧发展经过元朝的鼎盛时期,到明清却是“作者寥寥”,同样缺乏对戏剧理论的系统构建和系统总结,缺乏对戏剧创作的一些基本法则的总结和归纳。在西方的戏剧中,亚里士多德创作的《修辞学》和《诗学》用来解说戏剧创作中的一些方法。而李渔也一样的通过《闲情偶寄》等戏剧表明戏剧创作在音律曲调和剧本等方面有法可倚。其历史地位大致相同,但针对具体的戏剧元素和表现手法却有不同。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生活中,也表现在文学中,更表现在戏剧创作中。西方戏剧理论的源头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而中国戏剧虽然起源特别早,但是真正的形成有体系的戏剧理论,还要从清代剧作家李渔的《闲情偶寄》谈起。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喜剧的剧作家,无论是其喜剧作品,还是其戏剧理论,都具有代表性。亚里士多德和李渔二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对于戏剧创作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即便是有空间的阻隔,但创作者的戏剧理...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喜剧理论
    2.1 亚里士多德的喜剧理论与德性论
        2.1.1 德行即知识
        2.1.2 喜剧视域下的理智德性
        2.1.3 喜剧视域下的伦理德性
    2.2 亚里士多德的喜剧理论与幸福观
        2.2.1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确立
        2.2.2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观的论证
        2.2.3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哲学思考
    2.3 亚里士多德的喜剧理论与友爱观
        2.3.1 透过喜剧看友爱的性质
        2.3.2 喜剧理论下的友爱分类
        2.3.3 喜剧的启示——自爱乃友爱之根本
第三章 李渔的喜剧理论
    3.1 李渔喜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2 李渔的喜剧理论特色
        3.2.1 李渔的喜剧人生
        3.2.2 李渔的喜剧特征
    3.3 李渔的喜剧理论与“无声剧”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和李渔喜剧理论的异同点
    4.1 亚里士多德和李渔喜剧理论相同点
    4.2 亚里士多德和李渔喜剧理论不同点
        4.2.1 “诗词”的戏剧性手段不同点
        4.2.2 散文的戏剧性手段不同点
        4.2.3 舞台提示性语言戏剧性不同点
        4.2.4 喜剧性语言雅俗表现不同点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与李渔喜剧理论比较研究的现代价值
    5.1 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的价值
        5.1.1 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
        5.1.2 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和丑陋
        5.1.3 团圆之趣的叙事手法
        5.1.4 团圆之趣的审美效果
    5.2 和谐社会语境下对亚氏幸福观、友爱观的再审视
        5.2.1 幸福观
        5.2.2 友爱观
    5.3 艺术创作风格的现代价值
        5.3.1 喜剧研究价值
        5.3.2 影视创作价值
        5.3.3 社会审美价值
        5.3.4 文化传承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辽宁喜剧小品创作的地域性文化内涵[J]. 张雪扬.  青年文学家. 2015(27)
[2]李渔戏剧语言的美学特色[J]. 贺志朴.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3]“喜剧”的当下及未来——评南京大学戏剧《蒋公的面子》[J]. 高子文.  扬子江评论. 2013(01)
[4]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J]. 王天华.  艺术教育. 2009(07)
[5]李渔的无声戏理论与话本的戏剧化特征[J]. 傅承洲.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6]雅中带俗 活处寓板——谈李渔的喜剧理论与实践[J]. 郭玉坤.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7]从比较文学角度看李渔戏剧理论的价值[J]. 李万钧.  文艺研究. 1996(01)

博士论文
[1]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 陈建新.武汉理工大学 2010
[2]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 赵海霞.陕西师范大学 2010
[3]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及其理论研究[D]. 高源.山东大学 2008
[4]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叙事理论研究[D]. 李志雄.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亚里士多德诗学“目的论”[D]. 唐媛.湘潭大学 2014
[2]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探究[D]. 涂红剑.西南大学 2014
[3]亚里士多德友爱观探究[D]. 于阿专.南京大学 2013
[4]李渔戏剧创作理论研究[D]. 杨婷婷.齐齐哈尔大学 2012
[5]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自我矛盾性[D]. 杜文平.中国石油大学 2011
[6]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研究[D]. 徐美灵.曲阜师范大学 2011
[7]李渔《闲情偶寄》的环境美学思想管窥[D]. 朱海迪.西藏民族学院 2011
[8]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女性观[D]. 王瑛琦.辽宁大学 2011
[9]商业视域下的李渔戏曲理论与创作[D]. 冯丽萍.广西民族大学 2011
[10]李渔戏曲的结构意识及其创作[D]. 谢新军.湖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11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511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2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