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咆哮山庄》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0 18:28
本文是在“比较文学”这一学科领域下所做的“翻译研究”,主要是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框架,阐释梁实秋如何将儒释道中的文化因子渗入其译本之中,同时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原语文化的“反作用”。在第一章中,本文首先将“主体间性”的概念追溯至胡塞尔,并以海德格尔的“共在”和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对其概念中的“先验自我”加以“改造”,进而将这一“改造”后的“主体间性”概念作为“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点。第二章则主要介绍梁实秋翻译《咆哮山庄》存在的“矛盾”之处——亦即他倡导的“古典”“理性”的文学观念与翻译“浪漫”“感性”的文学实践之间的“悖论”。但矛盾的背后却是他“人性论”的文学观念,而“人性”在道家和浪漫主义者看来,又是与“自然”灵犀相通的。因此,梁实秋把书名中的“wuthering”一词译为“咆哮”,既体现出自然意象“风”的声音,又暗示了“人”内心歇斯底里的呐喊声。在“自然”与“非自然”、“人性”与“非人性”的冲突、纠缠与和解中,梁实秋的译名选择与艾米莉对于书名的理解形成了内在的一致性。其实,在讨论“人性”的问题时,我们不可能离开具体的人物形象。因而,追索梁实秋借助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林顿形象的...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与意义
1 “主体间性”在翻译研究中的理论重构
1.1 “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与嬗变
1.1.1 从“先验的自我”到“共在”
1.1.2 从“共在”到“视域融合”
1.2 作者与译者的“视域融合”
1.2.1 “翻译”即“解释”
1.2.2 “翻译”也即“被翻译”
2 翻译中的主体交融:道家精神与浪漫主义
2.1 翻译《咆哮山庄》:古典与浪漫的徘徊
2.2 翻译缘由:“自然”中包含的“人性”观念
2.3 “物我神和”在书名翻译上的体现
3 翻译中的文化对话:孔子与亚里士多德
3.1 中庸与Мεσοτη?内在意蕴的相似性
3.2 林顿的克己哲学:resignation一词的翻译
3.3 “礼”的思想在译文本中的凸显
4 翻译中的信仰碰撞:佛教与基督教
4.1 “格义”的翻译方法
4.2 佛教术语对其原语言的“替补”
4.3 形象重塑:希兹克里夫的佛教诠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十年磨一剑,“严重”转厚重——白立平新著《翻译家梁实秋》述评[J]. 汪宝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2]从“格义”到“正名”——翻译传播中华文化的必要一环[J].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3]论抗战大后方对《呼啸山庄》的译介与戏剧改编——以《咆哮山庄》与《此恨绵绵》为例[J]. 杨东伟,熊辉. 四川戏剧. 2015(06)
[4]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J]. 倪梁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5]历时文本中汉译复杂定语的语料库研究——以《呼啸山庄》五个汉译本为例[J]. 徐剑,袁辉.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05)
[6]“先天”、“先验”、“超验”译名源流考[J]. 文炳,陈嘉映.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7]“被”字句的语料库研究以《呼啸山庄》中文译本为例[J]. 姜雯. 文学界(理论版). 2010(12)
[8]从多元系统理论视域关照《呼啸山庄》的两种译本[J]. 徐婧. 文学界(理论版). 2010(05)
[9]翻译间性与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J]. 陈琳,张春柏. 中国比较文学. 2009(04)
[10]新人文主义:西方背景及中国场域的概念论辩[J]. 朱寿桐. 中国比较文学. 2008(04)
博士论文
[1]中庸与中道[D]. 晁乐红.湖南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从描述翻译的角度比较《呼啸山庄》的两个选译本[D]. 李园园.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19320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与意义
1 “主体间性”在翻译研究中的理论重构
1.1 “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与嬗变
1.1.1 从“先验的自我”到“共在”
1.1.2 从“共在”到“视域融合”
1.2 作者与译者的“视域融合”
1.2.1 “翻译”即“解释”
1.2.2 “翻译”也即“被翻译”
2 翻译中的主体交融:道家精神与浪漫主义
2.1 翻译《咆哮山庄》:古典与浪漫的徘徊
2.2 翻译缘由:“自然”中包含的“人性”观念
2.3 “物我神和”在书名翻译上的体现
3 翻译中的文化对话:孔子与亚里士多德
3.1 中庸与Мεσοτη?内在意蕴的相似性
3.2 林顿的克己哲学:resignation一词的翻译
3.3 “礼”的思想在译文本中的凸显
4 翻译中的信仰碰撞:佛教与基督教
4.1 “格义”的翻译方法
4.2 佛教术语对其原语言的“替补”
4.3 形象重塑:希兹克里夫的佛教诠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十年磨一剑,“严重”转厚重——白立平新著《翻译家梁实秋》述评[J]. 汪宝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2]从“格义”到“正名”——翻译传播中华文化的必要一环[J].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3]论抗战大后方对《呼啸山庄》的译介与戏剧改编——以《咆哮山庄》与《此恨绵绵》为例[J]. 杨东伟,熊辉. 四川戏剧. 2015(06)
[4]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J]. 倪梁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5]历时文本中汉译复杂定语的语料库研究——以《呼啸山庄》五个汉译本为例[J]. 徐剑,袁辉.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05)
[6]“先天”、“先验”、“超验”译名源流考[J]. 文炳,陈嘉映.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7]“被”字句的语料库研究以《呼啸山庄》中文译本为例[J]. 姜雯. 文学界(理论版). 2010(12)
[8]从多元系统理论视域关照《呼啸山庄》的两种译本[J]. 徐婧. 文学界(理论版). 2010(05)
[9]翻译间性与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J]. 陈琳,张春柏. 中国比较文学. 2009(04)
[10]新人文主义:西方背景及中国场域的概念论辩[J]. 朱寿桐. 中国比较文学. 2008(04)
博士论文
[1]中庸与中道[D]. 晁乐红.湖南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从描述翻译的角度比较《呼啸山庄》的两个选译本[D]. 李园园.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19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619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