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文学的战争观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1 01:37
201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在同一年,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溘然长逝。君特·格拉斯的离世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一大损失,世界和德国又少了一个不断拷问灵魂与罪责的良心。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涌现的极富才华的作家之一,并且笔耕不辍,至今80高龄仍在创作。他从一名学生作家,逐步成为日本文化界的标志性人物。同时,他一直在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为中日之间的文化和社会的交流努力奔走。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的文学家的战争角色,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和日本的知识界和文化界对战争的认识。在这一部分中,德国作家的四种战争角色和日本作家与战争的联系分别得到分析和论述,同时本章还谈到了战后70年间德国和日本的知识分子在反思战争方面的努力。第二部分阐述成长于这种战争观氛围的君特·格拉斯和大江健三郎的生平对其战争观的影响,以及格拉斯与大江的文学交流。第三部分介绍两位作家的战争观的共同点,主要在于战争罪责反思和对法西斯余毒的批判上,阐明无原则的跟风和根深蒂固的等级思维是造成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统治的重要原因,另外探究了两位...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国外研究现状
0.1.1 国外的君特·格拉斯研究现状
0.1.2 国外的大江健三郎研究现状
0.2 国内研究概述
1 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战争观的历史社会背景
1.1 德日文学家的战争角色
1.1.1 德国文学家的战争角色
1.1.2 日本文学界与侵略战争的关联
1.2 德日文学家在战后初期的战争观
1.2.1 “集体罪责”与“选择性遗忘”
1.2.2 “一亿总忏悔”与战后派
1.3 战后德日知识分子反对军国主义复辟过程概述
1.3.1 德国与日本知识分子的民主与护宪运动
1.3.2 “68”学生运动与反安保运动
1.3.3 教科书与历史记忆
2 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经历与其战争观的形成
2.1 君特·格拉斯的战争经历与他的战争观
2.2 大江健三郎的生平经历与战争观
2.3 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交流
3 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的战争观之间的共同点
3.1 揭露侵略战争根源,反思侵略战争罪责
3.1.1 格拉斯的小市民罪责话语
3.1.2 等级制度——日本侵略战争的罪孽之源
3.2 对战后新纳粹和右翼流毒的批判
3.3 存在主义色彩的战争观
3.3.1 君特·格拉斯与加缪的荒谬观
3.3.2 大江健三郎对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接受
4 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战争观的差异
4.1 君特·格拉斯的反乌托邦意识与童话叙事
4.1.1 君特·格拉斯的反乌托邦意识
4.1.2 君特·格拉斯战争观的童话表达
4.2 大江健三郎的乌托邦意识与神话叙事
4.2.1 大江健三郎的乌托邦反战观
4.2.2 大江健三郎战争观的神话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813895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国外研究现状
0.1.1 国外的君特·格拉斯研究现状
0.1.2 国外的大江健三郎研究现状
0.2 国内研究概述
1 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战争观的历史社会背景
1.1 德日文学家的战争角色
1.1.1 德国文学家的战争角色
1.1.2 日本文学界与侵略战争的关联
1.2 德日文学家在战后初期的战争观
1.2.1 “集体罪责”与“选择性遗忘”
1.2.2 “一亿总忏悔”与战后派
1.3 战后德日知识分子反对军国主义复辟过程概述
1.3.1 德国与日本知识分子的民主与护宪运动
1.3.2 “68”学生运动与反安保运动
1.3.3 教科书与历史记忆
2 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经历与其战争观的形成
2.1 君特·格拉斯的战争经历与他的战争观
2.2 大江健三郎的生平经历与战争观
2.3 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交流
3 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的战争观之间的共同点
3.1 揭露侵略战争根源,反思侵略战争罪责
3.1.1 格拉斯的小市民罪责话语
3.1.2 等级制度——日本侵略战争的罪孽之源
3.2 对战后新纳粹和右翼流毒的批判
3.3 存在主义色彩的战争观
3.3.1 君特·格拉斯与加缪的荒谬观
3.3.2 大江健三郎对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接受
4 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战争观的差异
4.1 君特·格拉斯的反乌托邦意识与童话叙事
4.1.1 君特·格拉斯的反乌托邦意识
4.1.2 君特·格拉斯战争观的童话表达
4.2 大江健三郎的乌托邦意识与神话叙事
4.2.1 大江健三郎的乌托邦反战观
4.2.2 大江健三郎战争观的神话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813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813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