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翻译的忠实性研究——以唐诗《春怨》为例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翻译的忠实性研究——以唐诗《春怨》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作是否能完美地再现原作的魅力,是众多语言学者关注的焦点。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原作者、译者以及译语读者三者之间的认知互动。选择唐诗《春怨》的英译,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进行剖析,探讨作者、译者以及译语读者之间的认知趋同度对诗歌翻译中意义忠实的约束和影响。译者必须首先透彻理解源文本信息,进而找到与译语读者认知语境最适合的切合点,才能使译语读者理解其在译文中再现的原作者所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作者单位】: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诗歌翻译 认知趋同 忠实性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概念隐喻视角下唐诗‘温度词隐喻’的解读与翻译研究”(2013JK0344)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概念隐喻视角下的诗歌翻译研究”(14SKYB12)
【分类号】:I046;H315.9
【正文快照】: 翻译标准中的忠实性原则是公认的首要原则,包括译文在内容、语言以及风格上要忠实于原文。其中,译文首先要在内容上,即在意义上忠实于原文。诗歌翻译也是如此。翻译家许渊冲提出,诗歌翻译要重视三美,即:意美,形美和音美[1]。其中,“意美”指“译诗应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第五届诗歌翻译研讨会通知[J];中国翻译;2005年06期
2 ;中国第六届诗歌翻译研讨会预备通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第六届诗歌翻译年会将在重庆举行[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3期
4 凌莉;刘露;;诗歌翻译的策略和方案[J];科技信息;2009年17期
5 陈剑;崔华勇;;“诗歌翻译”中的“争论问题”及方法新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冯英巧;娄军良;;探究诗歌翻译的策略[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7 丁鲁;关于诗歌翻译的我见[J];苏联文艺;1984年01期
8 桂乾元;翻译的“黄灯特区”─—诗歌翻译的界定认识[J];外语研究;1995年04期
9 隋荣谊;;诗歌翻译[J];英语知识;2011年10期
10 孙燕;冯涛;田雨;;中国第七届诗歌翻译学术研讨会在我省召开[J];河北画报;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陆钰明;;多恩诗歌节奏及其翻译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胡文海;;诗歌的翻译——以松尾芭蕉的俳句的中文翻译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梁远翥;;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A];翻译·跨文化旅游研究[C];2012年
5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筱华;邹慧民;吴春明;;美之集萃与再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东成;诗歌翻译存疑[N];文学报;2013年
2 丁淑红;异域的投影:阿拉伯古典诗歌翻译在中国[N];文艺报;2013年
3 江枫;江枫答“诗歌翻译存疑”[N];文学报;2014年
4 古丽莎·依布拉英;思维与角色的转换[N];中国艺术报;2012年
5 刘皓明;直译者的任务[N];东方早报;2011年
6 谷羽;诗歌翻译的“准确性指数”与“随意性指数”[N];中华读书报;2014年
7 乌买尔·买买提依明 (维吾尔族);如何把诗翻译成诗[N];文艺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国平;诗歌翻译,“弄巧成拙”或是“美丽的误读”?[N];光明日报;2013年
9 杨炼;大海的第三岸[N];文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
本文编号:520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2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