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论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20 07:27

  本文关键词:论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普列汉诺夫 现实主义艺术思想 传播 影响


【摘要】:普列汉诺夫最早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俄国,并应用到文艺理论研究中。他坚持“为社会而艺术”,认为艺术应当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强调艺术的功利性先于审美性。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末传入中国,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人大力倡导,并将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用于中国的文艺理论实践,成为当时中国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石和批评基础。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在三十年代中国的传播达到高潮。此后由于苏联对普列汉诺夫的政治问题进行了“清算”,加之中国的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因此,中国这一时期对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研究相对沉寂,直到建国以后才有学者继续研究与探讨。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在三十年代中国的传播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因此,论文选取三十年代这个时段对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现状、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分析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主要内容体现在艺术概念的解读、艺术功能的诠释和对纯艺术理论的批判三个方面,重要特征从审美创作与接受的社会性特征和文艺批评的客观性特征两个部分论述总结。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传播原因与传播过程。从社会背景和思想的融合角度阐述传播原因,从版本的译介和出版发行的角度梳理传播过程。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对鲁迅、瞿秋白和冯雪峰的影响。这部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在分析选择这三位具有代表性人物原因的基础上,分别论述鲁迅、瞿秋白和冯雪峰对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不同角度的理解。第五部分进一步评价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在三十年代传播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能够更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源头。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 现实主义艺术思想 传播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0.1 研究现状9-10
  • 0.2 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10-11
  • 0.3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11
  • 0.4 研究方法11-13
  • 1 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内容与特征13-21
  • 1.1 普列汉诺夫思想概述13-14
  • 1.2 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内容14-16
  • 1.3 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特征16-21
  • 1.3.1 文艺创作与接受的社会性特征16-17
  • 1.3.2 文艺批评的客观性特征17-21
  • 2 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在三十年代中国的传播21-27
  • 2.1 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在三十年代中国的传播过程21-23
  • 2.2 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在三十年代中国传播的原因23-27
  • 2.2.1 社会原因与文学发展环境23-24
  • 2.2.2 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特殊性24-25
  • 2.2.3 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与三十年代中国文艺思想的融合25-27
  • 3 普氏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对鲁迅、瞿秋白和冯雪峰的影响27-40
  • 3.1 鲁迅对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吸收29-32
  • 3.1.1 鲁迅对《艺术论》的翻译与解读29-30
  • 3.1.2 鲁迅对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接受与创新30-32
  • 3.2 瞿秋白对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实践32-35
  • 3.2.1 瞿秋白对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理解的偏差32-33
  • 3.2.2 瞿秋白对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理解与实践33-35
  • 3.3 冯雪峰对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应用35-40
  • 3.3.1 冯雪峰对《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翻译35-36
  • 3.3.2 冯雪峰对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吸纳与应用36-40
  • 4 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在中国传播的作用40-44
  • 4.1 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传播的积极意义40-41
  • 4.2 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传播的消极影响41-44
  • 结束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瑞斌,梁庆朝;试论普列汉诺夫的宗教定义及其意义[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2 李心峰;;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家的普列汉诺夫[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年00期

3 郝瑞斌;;普列汉诺夫科学无神论之路[J];兰州学刊;2006年10期

4 徐素华;;普列汉诺夫诞生15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7年08期

5 王荫庭;;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新性贡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郝保英;郝瑞斌;;浅谈普列汉诺夫的原始宗教研究[J];理论界;2009年02期

7 郭鹏;;普列汉诺夫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2期

8 尚伟;;俄历史学家丘丘金论普列汉诺夫[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01期

9 列·希罗格拉德;黄登学;;普列汉诺夫论20世纪初俄罗斯及西方经济学[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01期

10 柯,

本文编号:566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66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e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