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论《交易》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发布时间:2017-08-09 07:44

  本文关键词:论《交易》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更多相关文章: 译者主体性 人物描写的翻译 文化词的翻译 《交易》


【摘要】:长期以来,译者一直为忠实标准或由此派生译者隐形等翻译观念所束缚着,使得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自20世纪70年代备受关注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理论研究与不同学科进行交叉,使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译者主体性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凸显其独特性,但是这种主体性的发挥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源语和译语,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以及译者自身因素等影响。文学翻译也不例外。本论文以当代澳大利亚新兴作家阿里·阿里扎德的小说《交易》为文本,具体以小说中人物描写和文化词翻译为个案进行分析,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展开探讨,一方面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具体围绕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两个层面讨论如何处理人物描写的翻译;另一方面又分别从社会文化词和物质文化词的处理进一步论述文化词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笔者认为,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既有外表特征又有心理特征内涵,不能简单从字面直译,应采取意译法。在文化词的翻译上,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翻译处理。由于小说中的文化词包括社会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前者侧重社会历史和政治意识形态,需从译语文化语境入手进行意译处理;后者主要指民族特色的物品和食物,一般在译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概念,因而只能采用直译法.因此,从翻译策略看需采用增译,改译,减译等具体策略。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无论选材还是翻译策略的运用,都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并始终贯穿在具体翻译活动中。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人物描写的翻译 文化词的翻译 《交易》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46;H315.9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7
  • 英文摘要7-10
  • 项目说明10-12
  • 源语/译语对照语篇12-43
  • 一 引言43-46
  • 1.1 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44-45
  • 1.2 本文研究对象45-46
  • 二 译者主体性在《交易》翻译中的体现46-51
  • 2.1 《交易》翻译中对人物描写的主体性翻译46-49
  • 2.1.1 外貌描写的翻译46-47
  • 2.1.2 心理描写的翻译47-49
  • 2.2 《交易》翻译中对文化词的主体性翻译49-51
  • 2.2.1 社会文化词的翻译49-50
  • 2.2.2 物质文化词的翻译50-51
  • 三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2 葛校琴;翻译“神似”论的哲学—美学基础[J];中国翻译;1999年04期



本文编号:644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644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3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