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读者反应论视角下的《呼兰河传》英译本中本土文化的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1:35

  本文关键词:读者反应论视角下的《呼兰河传》英译本中本土文化的翻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 葛浩文 读者反应 目的语读者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作品具有大气的情怀、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笔调,其中最著名就是《呼兰河传》。小说中的本土语言、民俗文化以及其散文风格使《呼兰河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茅盾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目前只有一个英译本,即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葛浩文的译本。他翻译的《呼兰河传》见证了其汉译之旅的开端,也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东北地区的风俗民情打开了一扇窗。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再现原作的风格成为了翻译研究的焦点。然而,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强调译者在翻译中应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力求“读者反应”的对等。本研究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为理论框架,从本土语言、民俗文化两个层面对《呼兰河传》葛浩文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其翻译是否在语言习惯、认知理解、审美观点和感情心理等方面达到对等的读者反应。本研究发现,葛浩文在《呼兰河传》的英译中采取了灵活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在内容与风格上获得了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然而,在翻译本土文化而英语中无法找到对等表达时,葛浩文倾向于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接受,但是却未能有效地传达出文化内涵。本研究为《呼兰河传》的英译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提出在本土文化翻译中译者应在考虑目的语读者接受的同时,重视本土文化内涵的传递。希望本研究能对读者反应论指导下的文学翻译,尤其是对涉及本土文化的翻译时提供一点参考意义。
【关键词】:《呼兰河传》 葛浩文 读者反应 目的语读者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6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1
  • 1.2 Purpose of the study11-12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12
  • 1.4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2-14
  • 1.5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4-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7
  • 2.1 Brief Introduction to Xiao Hong and Hulanhe Zhuan16-18
  • 2.2 Previous study of the novel and its English version Tales of Hulan River18-22
  • 2.3 Studies on Readers’ Response Theory22-25
  • 2.3.1 Previous Studies on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abroad22-23
  • 2.3.2 Previous Studies on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at home23-25
  • 2.4 Summary25-27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7-40
  • 3.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27-30
  • 3.2 Introduction to Nida’s Readers’ Response Theory30-33
  • 3.3 The importance of target readers’ response in translation33-37
  • 3.4 Application 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y37-38
  • 3.5 Summary38-40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Local Culture Translation in Tales of Hulan River fromthe Perspective 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40-65
  • 4.1 Expression of local language40-52
  • 4.1.1 Ballads41-44
  • 4.1.2 Common sayings44-45
  • 4.1.3 Dialect45-47
  • 4.1.4 Kinship terminology47-49
  • 4.1.5 Communicative dialogues49-52
  • 4.2 Translation of folk culture52-63
  • 4.2.1 Festivals53-54
  • 4.2.2 Religion54-56
  • 4.2.3 Measure unit56-58
  • 4.2.4 National costumes58-60
  • 4.2.5 Folk items60-61
  • 4.2.6 Cultural images61-63
  • 4.3 Summary63-65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5-68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65-67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67-68
  • Bibliography68-72
  • Appendix72-74
  • Acknowledgements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晓花;;从读者反应论看历史典籍翻译现代重构的可行性——以斯蒂芬·米歇尔《道德经》译本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2 杨柳;;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看民俗的翻译——以《呼兰河传》的英译本为例[J];科技信息;2012年22期

3 林克难;;论读者反应在奈达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麻锦;贾德江;;试论译文读者在现代散文汉英翻译中的地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段君;;文化翻译观与读者反应论比较[J];海外英语;2011年10期

6 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年06期

7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8 邢力;;现代“等效”之争的传统预演——对曾虚白与陈西滢翻译论辩的现代解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范祥涛;;奈达“读者反应论”的源流及其评价[J];外语教学;2006年06期

10 刘小玲;;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与奈达“读者反应论”比较[J];语言与翻译;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蒙蒙;以图里的翻译规范视角解析葛浩文《呼兰河传》译本[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72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672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8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