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从序跋角度窥探小说翻译
本文关键词: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从序跋角度窥探小说翻译
【摘要】:学界从各个方面对小说的成功译介进行了探讨,但是鲜有学者从副文本翻译角度探讨其对小说译介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序跋角度探讨副文本在小说翻译中的阐释性功能,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说明序跋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诸多例证表明,译者对原作中副文本的翻译为读者提供了了解作者、作品、译者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的捷径。
【作者单位】: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关键词】: 副文本 正文本 序 跋
【基金】:陕西省社科联基金项目(2015Z080)“陕西文学作品中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基于贾平凹英译作品的研究”;陕西省社科联基金项目(2016Z134)“贾平凹小说后记注译研究” 商洛学院科研项目(14SKY024)“陕西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从贾平凹、陈忠实等作品外译谈起” 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贾平凹作品序跋翻译与研究”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一、副文本及其价值副文本(法语为paratexte,英文为paratext)这一概念,由法国文论家热拉尔·热奈特1979年在《广义文本之导论》中首次提出[1]。他在1982年出版的《隐迹文稿》中指出副文本包含标题、副标题、前言、跋、告读者、插图、插页及其它附属标志。1997年在《副文本:阐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宁;文本意义接受论论(下)[J];文艺争鸣;1990年03期
2 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桑大鹏;论诗性智慧与艺术文本的创造[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5期
4 王战牛;作为审美的后现代主义文本[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张天勇;文本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覃世艳,董波;文本意义的魔化与祛魅[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肖庆,张永禄;伽达默尔的文本观[J];晋阳学刊;2005年03期
8 白寅;张萌;王晓东;;关于文本意义生成因素的试验分析报告[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舒湘鄂;;对设计文本意义的探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史许福;;浅析审美的后现代主义文本[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佴荣本;;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许彦达;朗读不是鹦鹉学舌[N];中国教师报;2005年
2 徐妍;在伤痛中承担意义[N];文艺报;2010年
3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 尹承香;走进人物的心灵[N];学知报;2011年
4 王志耕;从失语走向历史透视[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藏策;图文书的歧途[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罗纲;文本隐藏信息检测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李金凤;“评价—顺应”视角的读者定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黄小扬;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干预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剑;基于概念的文本表示模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2 王宣又;心理空间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认知探寻[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王海霞;文学翻译理解过程——文本视界与译者视界的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柴凤英;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程敏;关联理论与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婷婷;再现译者决策过程[D];浙江大学;2006年
7 曹忠华;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神话类文本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张鹏;基于FrameNet框架关系的文本蕴含识别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卓今;《马语者》翻译实践报告[D];中南大学;2012年
10 林怡;视点—文本意义的生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89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689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