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实践美学”的文本架构——李泽厚艺术思想的西学归宗与本土融创

发布时间:2017-09-07 07:28

  本文关键词:“实践美学”的文本架构——李泽厚艺术思想的西学归宗与本土融创


  更多相关文章: 李泽厚 实践美学 主体性 艺术


【摘要】: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典范符号,李泽厚"实践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是中西美学与文化艺术理论融汇、提炼的过程,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乃至现代西方文化理论成为这一美学体系的西学符号,"巫史"传统、实用理性以及"乐感文化"则成为李泽厚借鉴西学思想烛照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论产物,其化合中西、融会贯通的理论驾驭范式不仅成就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奇观,也引发了对美学与艺术理论延展的无尽思考。
【作者单位】: 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李泽厚 实践美学 主体性 艺术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60079:《绘画中的时间结构研究》)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在20世纪中国美学的演进历程中,发生于50—60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无疑是一次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事件,作为多元美学思想激烈争议、碰撞的场域,诸多美学流派在这次讨论中崭露头角,凭借自身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念跻身中国现代美学的百花园。这次美学大讨论之所以意义重大,不仅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君山;;李泽厚论形象思维回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体系质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韩小龙;;李泽厚“积淀说”新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季欣;;新版《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述评——兼及李泽厚的入选[J];外国文学;2010年05期

5 刘再复;;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李泽厚和他对中国的思考[J];华文文学;2010年05期

6 贾晋华;;走进世界的李泽厚[J];读书;2010年11期

7 刘再复;;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J];东吴学术;2010年01期

8 张清民;;三题议论李泽厚[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11期

9 刘再复;;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10 刘悦笛;;素描李泽厚[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罗绂文;;试论李泽厚“天人新义”的理论路径与现实指向[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论文提要[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4 许阳;性情中人李泽厚[N];中国包装报;2002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6 张明扬;李泽厚再谈思想与学问[N];东方早报;2010年

7 刘悦笛;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N];中华读书报;2012年

8 李泽厚 刘绪源;从“度”到“美”:与李泽厚对话[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早报记者 石剑峰;李泽厚伦理课最后探讨何为哲学[N];东方早报;2014年

10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耕;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4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刘怡;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3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4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高益刚;论李泽厚“新感性”论的内涵及价值[D];山东大学;2007年

7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8 李龙;李泽厚自然人化说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9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维;李泽厚“新感性”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08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08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e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