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两个译本中的陌生化翻译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格列佛游记》两个译本中的陌生化翻译对比研究
【摘要】: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他认为正是文学作品中新颖,奇特的陌生化表达方式成就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而文学性正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关键所在。因此,基于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彰显其价值方面的重要性,译者到底如何看待和处理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决定该文学作品的译本成败的关键。自陌生化理论被提出开始,随着其不断地被灵活运用于各个研究领域,在翻译界它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之中主要存在两大研究趋势:第一种是将原作的陌生化手法当作一种翻译的对象;另一种则是将陌生化手法看作一种翻译的策略。不同于其他一些翻译文本的处理,文学作品的翻译在某些方面可以被看作一种创作过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并不需要对原作进行完美的复制,而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也就是可以在译作中创造性地运用陌生化的相关原则。本文倾向于第一种研究范式。《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杰出作品之一,自其出版开始便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并且至今仍在文学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乔纳森·斯威夫特在该文学作品中虚构了四个离奇的冒险故事,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深刻地为广大读者剖析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英国的各种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深刻的思想价值观念。除了《格列佛游记》的原作,该作品的各种译本也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其中,中文版本(包括全译本和节译本)便已有数十个。在这些译本中,不同译者均有其关注的重点:有些译本基于忠实于原著主要内容的目的,力求为读者呈现原作主人公的四次奇妙旅行;有些译本注重原文的写作形式,追求与原作者的写作手法一致;有些译本在充分理解原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完美呈现了其中的讽刺手法,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英国讽刺小说价值的渠道;还有一些译本基于吸引不同层次的阅读对象的目的对原作的翻译进行了一定的改写创作。基于《格列佛游记》译作的多样化表现,国内学者已经从多种不同角度对该文学作品的中译本进行了研究,但是从陌生化理论的角度进行的翻译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选取了《格列佛游记》的两个中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译者张健的版本以及2011年上海翻译出版社出版的译者孙予的版本。其中,张健的译本主要面向成人读者,而孙予的译本则主要服务于学生群体。本文从陌生化理论出发,基于其在文学作品及文学翻译领域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个文学翻译中陌生化手法的多层次评价模式,主要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入手,从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四个层次分析了这两部译作,探究这两位译者是否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到了原作中的陌生化,以及他们分别懫取了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并达到了什么样的翻译效果。经过对两个译本中的具体例句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认为这两位译者都注意到了原作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陌生化手法的翻译,为目标读者呈现出了显著的陌生化的阅读效果。但是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陌生化翻译的多层次评价模式是否还可添加其他次级系统?因此,本文作者希望能够使文学作品的译者更加重视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并努力寻求更好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来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关键词】:陌生化 文学翻译 《格列佛游记》 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46;H315.9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7
- Abstract7-9
- 摘要9-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2-13
-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3-15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5-25
- 2.1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defamiliarization15-18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defamiliarization abroad and at home18-20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Gulliver's Travels and its translations20-25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25-35
- 3.1 Defamiliarization in literary works25-27
- 3.2 Defamiliariz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27-29
- 3.3 A multilevel evaluation mode of defamiliariz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29-35
- 3.3.1 Defamiliarization devices in terms of language30-32
- 3.3.2 Defamiliarization devices in terms of culture32-35
- Chapter 4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efamiliarization i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Gulliver’s Travels35-60
- 4.1 Defamiliarization in terms of language35-46
- 4.1.1 Application of defamiliarization to lexical level35-41
- 4.1.1.1 Translation of specific words36-38
- 4.1.1.2 Translation of verbs and nouns38-41
- 4.1.2 Application of defamiliarization to syntactical level41-46
- 4.1.2.1 Translation of parallelism41-44
- 4.1.2.2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short sentences44-46
- 4.2 Defamiliarization in terms of culture46-57
- 4.2.1 Application of defamiliarization to rhetorical level46-51
- 4.2.1.1 Translation of simile46-49
- 4.2.1.2 Translation of hyperbole49-51
- 4.2.2 Application of defamiliarization to cultural level51-57
- 4.2.2.1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52-55
- 4.2.2.2 Translation of idioms55-57
- 4.3 The multilevel evaluation mode of defamiliarization revisited57-60
- Chapter 5 Conclusion60-64
- References64-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方朔;;重读《格列佛游记》[J];南风窗;2012年10期
2 李庆陆;于广华;;重温历史 感悟人生——名著《格列佛游记》解读[J];初中生之友;2010年33期
3 孙绍先;论《格列佛游记》的科学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4期
4 苗福光,王莉娜;一部杰出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讽刺剧——读《格列佛游记》[J];理论学习;2003年02期
5 杨金华;忧患意识:《格列佛游记》主题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6 李毅;;浪漫的谎言和隐蔽的批评——对《格列佛游记》的文化解读[J];美与时代;2006年05期
7 郑茗元;;虚构—讽刺—现实:也析《格列佛游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8 邓宏艺;;对理性与文明的诘问——《格列佛游记》的另类声音[J];世界文化;2008年09期
9 赵解语;李立锁;李哲;;《格列佛游记》的前瞻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9期
10 李江;;《格列佛游记》的批判性分析(英文)[J];思想战线;2009年S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远东;音乐和思维的理想国[N];法制日报;2002年
2 周宁;西方走向世界的两种心态[N];文艺报;2004年
3 谢远东;音乐和思维的理想国[N];南方周末;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睿婕;从意识形态看《格列佛游记》的复译[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伍维花;论《格列佛游记》的模糊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3 刘芸伶;《格列佛游记》两个译本中的陌生化翻译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吴妹;《格列佛游记》中的前景化艺术[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迎春;《格列佛游记》中的陌生化艺术[D];山东大学;2013年
6 周甄陶;《格列佛游记》与18世纪西方理性的反思[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伶伶;《格列佛游记》中人物的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秀云;《格列佛游记》的女性主义解读[D];宁波大学;2009年
9 张帆;讽刺之上的寓意—《格列佛游记》思想内涵再认识[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10 周晓刚;《乌托邦》和《格列佛游记》中的理想社会的比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19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19420.html